网游三国重生_衰神瑜策解三国十大战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衰神瑜策解三国十大战役 (第5/6页)

ontent2'>

    孙权第四次忍让——依《三国志刘备传》载,孙权听说刘备得益州,于是派人索要荆州。刘备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恼怒。或者依《三国志孙权传》载,孙权听说刘备得益州,遂派诸葛瑾索要荆州诸郡。刘备拒绝说:“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还吴耳。”孙权很生气,说:“此虚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两者意思差不多,皆能看出刘备先前许过“得益州则还荆州”的承诺。再依《三国志刘备传》载,孙权降低要求,改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孙权忍无可忍——依《三国志孙权传》载,改要荆南三郡,刘备还是不给。遭到拒绝后,孙权直接任命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官吏,结果全被关羽赶走。遂向刘备宣战。

    三、蜀军兵力与连营

    刘备东征兵力不见于《三国志》,但裴注《傅子》有载,陆逊大破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傅子》可信度很高,其作者傅玄生于217年属三国时期,比陈寿大十六岁,年代更近。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所杀数目与蜀军总兵力不会相差太远,因为猇亭之战、涿乡之战、马鞍山之战全是大破,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由此支撑,先将其东征兵力定为八万,然后暂掷一旁,待分解蜀军各部,自有分晓。

    前部——张南军,依裴松之注引《魏书》载孙权表,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

    中部——刘备军至少三万。依《三国志陆逊传》载,陆逊围攻刘备于马鞍山,蜀军“死者万数”。这个数字指其中部,因为冯习军四万余人在此之前几乎全军覆没。

    北部——黄权军兵力无载,于江北监视曹魏,保护刘备侧翼。

    南部——马良军兵力无载,负责进武陵招纳五溪蛮夷。

    东征总兵力——结合上文再加胡王沙摩柯(入蜀军前部)及后勤等,《傅子》八万一说可信,前部加中部就已经七万了。

    刘备舍弃船只,陆路进军,连营五十余处分守险要。曹丕听闻对众臣说:“刘备不懂兵法,军队分散七百里安能击敌?”其实刘备连营是正确的,单说军事能力他比曹丕强多了。深入敌境当然要连营,再依《三国志陆逊传》载陆逊火攻刘备,破其前部四十余营。由此可见,其军营有五分之四都扎在前方,哪里分散兵力了?反看曹丕千里之外,听闻蜀军七百里有五十余营,尚不知扎于何处,就敢乱下结论取笑刘备,这太武断了。

    另有《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得知蜀军布营情况,指其错误。这是典型的混淆视听,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价值,间接减少陆逊破蜀的技术含量,特意虚构这段内容,给三国爱好者制造“若诸葛亮在军中,刘备就不会犯错,陆逊就不会赢”的错觉。再强调一次,史实刘备连营无错,其兵败另有原因见下文。

    四、吴军兵力与后撤

    吴军兵力很明确,依《三国志陆逊传》载蜀军东进,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拒之。

    陆逊后撤,把领土白白让给刘备,表面上是暂避锋芒,以逸待劳,但实际并非如此。若陆逊想守,根本不需要后撤,以五万兵力拒八万人没问题。可若想粉碎刘备军,那就不得不撤,否则就没有“乘流断围”的条件,单纯正面突破很难。撤军后,诱敌深入对峙于猇亭。那么,蜀军分守险要看似无懈可击的连营,就会暴露出薄弱环节——沿江。陆逊以退为进,巧借地势,充分挥发沿长江作战的水军优势,上演了一场大型歼灭作战。

    五、猇亭之战

    刘备以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各为别督,先派吴班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挑衅。吴军诸将欲击之,陆逊说:“此必有诈,暂且观察。”刘备料计不成,收回山谷中的八千伏兵。陆逊说:“之所以不采纳各位攻打吴班的提议,正是料敌有这般举动。”陆逊上疏对孙权说:“夷陵是国家之要害,易得易失,失则危急荆州。今争此地,应使诸将同心协力。刘备违反天命,不守窟xue自来送死。我虽不才,凭借您的尊威顺势讨逆,破敌之日不远。观刘备前后用兵败多胜少,照此推论不足为惧。我本以为他会水陆并进,如今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局应无变化。您高枕无忧,不必担心。”诸将对陆逊说:“攻刘备应在当初,如今他深入五、六百里,首尾相连七、八月,各处要害皆已封死,我军攻之必败。”陆逊说:“刘备狡猾,经历多事很有经验。进军初期他心思精密,不可与其抗衡。而今相持已久,刘备计穷,军队疲惫士气低落,破之正在今时。”陆逊攻敌一营,军败。诸将说:“你这是白白浪费兵力。”陆逊说:“我已知晓破敌之术。”依《三国志陆逊传》载陆逊“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翻遍“夷陵之战”相关人物传记,都找不到类似于“风势正猛”、“火势蔓延”的记载。由此可见,刘备并没把军队扎在树林密集区域,再次证明连营无错。这同时也引出一个问题,既然火势没有迅速发展,那蜀军前部为何死伤惨重,诸将或降或死而不撤退呢?答案只有一个,陆逊用了两栖登陆作战,前后包抄。依《三国志朱然传》载“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又《三国志黄权传》载刘备“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陆逊)乘流断围,南军(黄权在北,南军是指刘备)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

    说到此处,陆逊的全盘指令已经很明确了。其先命将士每人手持茅草准备火攻,再以朱然领五千人走水路,绕到刘备前部没有水军保护的沿江侧翼,登陆作战,断其退路。连营最怕切断,蜀军必定大乱。“一尔势成”,陆逊率诸军四万余人全线出击,前后放火,冯习军无处可退(漏网之鱼应在少数),四十余营破。此亦可见,没有水军保护侧翼才是刘备兵败的原因。尽管益州水战薄弱,可如果水陆并进,至少会对陆逊“乘流断围”造成干扰,冯习军就能提前做好准备,分兵拒敌不至于大乱。然而刘备却忽略了这一环节,以为陆军分守险要就能高枕无忧。

    六、涿乡之战、马鞍山之战

    陆逊继续向西,刘备合兵于涿乡决战,陆逊大破之。刘备西逃马鞍山,陆逊四面围攻,蜀军阵亡士兵以万计。刘备趁夜逃跑,火烧铠甲等阻断追兵,奔回白帝城。此次东征军资尽丧,兵卒尸体漂流,塞满大江。刘备惭愧愤恨,说:“竟被陆逊折辱,莫非天意?”

    徐盛、潘璋、宋谦等各自上表说刘备可擒,请求追击。孙权问陆逊,陆逊与朱然、骆统都认为曹丕聚集兵力,假指西蜀,实意在东吴。于是撤军,后曹丕果然南下攻孙权。

    七、折节容下

    起初,孙桓攻刘备前锋,军败被围于夷道,急求支援。陆逊不同意,诸将说:“孙安东与吴王同族,身遭围困,因何不救?”陆逊说:“安东有军心,且城池坚固粮草充足,不必担忧。等我计划实行,其围自解。”今破刘备果然如此,后孙桓见陆逊说:“之前怨恨你不发援军,时至今日,才知你筹划有方。”

    在抵御刘备时,诸将或是孙策旧部,或是王族贵戚,各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