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六章 狄道之战 (第2/5页)
夜,对方组织了夜袭,被我们弓弩射了回去,动静挺大,我手下有几个雏跑到我这里紧张兮兮问我如何应对,被我赶回去睡觉。董贼军队果然还是很值得钦佩,这是二哥选好的战场,自然是对我们有利,他们长途奔袭还能这样组织侦查,真是了不起。 天亮后才发现,两边山上也散布几处营垒,昨日我记得那里有树木遮蔽,现在都推倒了,想来经过昨夜的相互试探,大家彼此之间也都熟络,也不用遮掩了。 我第二次去了中军大帐,二哥没有意外,他倒是说了和子实类似的话:“嗯,平安风云候来了!” “赵军来的都是稚雏,只能助阵不能在前面折锐气。”我很是老成的用军队的话语说道:“还有我记得狄道的东南,应该还有一座城,为何弃了。” 我曾有一张地图,银铃很早之前给我的,曾经无事时便看,想象着自己在各处如何杀敌。本来想不起来,前几日很累,很早便睡了,这两日休息过来,看着自己帐内的地图,总觉得狄道(注:今临洮县)的东南应该是有一个叫安故(注:汉置,在今甘肃临洮南,东汉末废,后面的解释是为了剧情提出的一种猜测)的城,就沿着这条谷道过去。 “当年董卓南侵之际,早将它毁了,房屋尽皆烧毁,水井都被堆满了尸体,我们没重建它,只是安葬了死难百姓,那城就如坟冢留给他们,他们自己做的恶,让他们自己收拾去。而且,前两年这里有过大震,自此后,此条原本水量颇丰的洮水改道了,此段河道就干涸了,自然也没人会愿意回到这里,连狄道的百姓都迁走不少,大半个城都荒废了。不过倒省得我们安置,辎重等营地便设于城中,伤兵也会运回那里。” “好,明白了,那我去吃饭。安故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坟冢,百姓之冤可雪也。另外,我注意到子实营地旁有羌人,谁指挥?” “紧张什么……他们听我的号令,也是来助阵的。” “羌人勇猛我不怀疑,不过,他们有时有点冲动,有时不太好控制。”对此我确实印象深刻,作为敌人和战友作战数次后,我对他们相当自由散漫又不乏勇气的打法心有余悸,怪不得各种典籍记载中只要描述他们的对手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他们便必败。不过看过他们生活的环境就知道了,在那样的环境久了,人的心思应该会很简单。若论平日过活,当是很快乐的,若论上战场,还碰上一支强硬的对手,便注定要倒霉。 “所以,我打算让赵军为其后队。吃完饭,听鼓声号令,你就领人开拔过去。” “呃,我以为我是作为兄长中军的后军呢?” “你想什么好事呢?而且应该是你平安风云候说的话么!” “若天下有乱,北境樊篱必须坚固。而且,此处谷地虽宽,七万人若不能迅速击溃,场面陷入僵持,以董贼军的实力,便够我们啃很久的,我的那帮雏撑不住的,到时候右边给你撕开个大口子,你让谁来堵。” “那你得到第一线来。我让赵军到我中军后面。” “我如果到第一线,倒是可以让赵军在羌军之后。” “你还真够不要脸的!”子玉兄一脸嫌弃地笑道。要说这两种表情能如此完美地叠加在一张脸上,还是蛮有难度的。 不过我和二哥看法倒是一致的。这么多年的战阵,尤其第一次上战场就经历了陈仓之战之险还没命丧黄泉,面临今天的局势,这点不要脸的自信应该还是有的。 “你去羌军之前吧,带着你的羌人护卫。放心吧,她在后面狄道城内,那城虽然荒了大半,但是还能住人。”他不知道为啥非要和我这个,倒省得我拐弯抹角问了。 出来骑马在坡上往北望,狄道城近在咫尺,炊烟与旌旗在风中一起搅动。或许城中某一个角落里,一座安静的废园中,伊人将自己刚写出的诗句晒在一路的廊中椽子上,口中低吟轻歌,和我共沐夕阳余晖最后一丝若有若无的温暖。 冬天的狄道呼啸的西北风带来千里之外大漠的寒冷,山梁谷底,目所能及,凄凉萧瑟,没有比这个季节更适合厮杀了。 大战前的清晨,天上吹来了雪花,军营的庖厨们却很早就起身了。为了应对今早的厮杀,他们决定用rou汤煨燉豆菽,佐以姜和茱萸。配着富有嚼劲的面饼,富有凉州特色的当地美食会让来自各地的将士们能在几个时辰内驱除寒意,充满力量。虽然行军锅中拿出的面饼很快会变凉,也会影响口感,但是滚热的rou汤会让每个人都能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清晨有一份更好的心情。哪怕自己未必能活过今日。 相对于并州将士喜欢一口汤一口饼的吃法,惯于食用稻米的荆州士兵逐渐摸索出拿着饼蘸着汤吃,而早习惯了这种天气的本地凉州勇士们更喜欢撕碎饼泡汤的家常吃法。 羊rou本身的膻味在姜和茱萸的烹煮下发生了神奇的改变,配合炖烂的豆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几十口大鼎在西北风的帮助下,正将多余的rou汤香气顺着宽谷送向不远的南方的敌阵。 这是安静而鸡贼的秦侯给远道而来的董贼一种心灵的慰藉和馈赠。 羌人似乎早知我名,想来倒也可能,我在羌地很多酋帅都知道我的名字,自然是挂着“平安风云侯”的。有关我的两件事情:败董卓,救陈仓。后来多了一件:胜神牛。他们多是靠些像跳傩唱曲的人来传这些故事,然后在本地大人的宴席间再流传。他们本身并无文字,靠近汉人的多以汉文记述。但他们的典籍基本看不懂,问题就在很多词是以字谐其羌语之词音记述,加之我带了几个羌人随从,闲来无事问的结果就是学会了些羌语。 当然我和他们说话是夹杂着羌语的汉话。因为整段说出羌话有些困难,另外他们确实基本都懂汉文,我和那边各部酋帅基本都以各种口音的汉话交流,并无障碍。之所以要用羌语自然是要拉近关系。 我的意思大致就是:攻我会在最前,退我会在最后,只望诸位听我指挥。 我知道他们会答应我。 原因就是他们来自数个部落,通常彼此之间以往因争夺草场都会有仇隙,往往一起对外开打之前还需举办一个“解仇”的仪式,但基本用处不大。有时只是一起凑到战场上就很不错了,开打后一旦不顺遂,便互相抛弃,甚而提前逃回去抄劫别家妇孺牛羊更是常事。使得有些羌人部族都是携家带口放着牛羊一起去打仗的。所以,听我的,比听他们几个头头脑脑商量出来的,各部族更好接受,而且一支听指挥的羌军是非常锐利的,够董贼受的。他们重英雄,恬不知耻的自夸一句,我貌似在他们心中还算一个大英雄,尤其是在我的几位羌人随从毕恭毕敬地向各位头领宣传了我徒手掰赢神牛事件后,就更算了。其实,那只是头小牛,大哥帮我提前安排的,特意让我显神威的。之所以知道这个事情是因为私下他和我吹嘘自己掰赢了头成年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