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吴吃软饭_第二十章 撤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章 撤军 (第2/3页)

于杨林的这句话,诸葛亮却有些没有听懂,什么叫做“对历史的眷念”,什么又叫做“应当某人去做的事情,还是应当某人去做”,只有最后的那句话。诸葛亮是听懂了的,杨林的意思,是自己不再需要去柴桑受软禁了,自己可以在成都城内,继续辅佐刘皇叔。

    对于杨林的意思,诸葛亮颇为感激,但是转念一想,杨林说这句话的意思,不正是已经坚信。现在的蜀中根本就翻不起浪,纵然是刘备身边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刘备也只可能一蹶不振,至于想和东吴对抗。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了。

    诸葛亮心中隐隐觉得不甘,再看庞统,诸葛亮问道:“士元,难道说。你现在是杨林的人?”

    庞统也不隐瞒,径直说道:“孔明说得正是,当下。我正是在杨大人的麾下从事,杨大人机智过人,总是能让我看到一些新奇的东西,因此,我才甘心为杨大人效命的。”

    大名鼎鼎的凤雏,竟然毫不隐晦的表露了自己的态度。

    庞统对于杨林,已经可以用“信服”二字来形容了,在诸葛亮看来,庞统一直恃才傲物,他若是心甘情愿为一人效命,那么只能说他是从心眼里佩服这个人。

    没有想到,与自己齐名的庞统,竟然对杨林的评价如此的高!

    只可惜,自己已经是刘皇叔的军师,因此,诸葛亮是断然不可能和庞统同朝为官的……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盟。

    虽然诸葛亮和庞统私交甚密,但是却因为所属的立场不同,所以两人对于重逢,都颇为克制。

    在饮过酒大醉一场之后,庞统也只是规规矩矩的向诸葛亮传话,并没有说其它的。

    而在传好了话之后,庞统就立即告辞离开,而诸葛亮也并没有挽留。

    庞统离开之后,诸葛亮就让黄月英立即将自己准备好的那些治国之道给收好,取而代之的,是诸葛亮开始精心的准备如何去平息西南方向的叛乱了。

    蛮王孟获见蜀中大乱,以为有机可乘,便自立为王,若是长此以往纵容他,那么蜀中的政权将名存实亡。

    所幸的是,蜀军虽然在长沙之战中死伤大半,但是征讨南蛮的兵力还是有的,还有一点就是,在长沙之战中,蜀中的将领,却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李严、严颜等将,都是强力的将领,除了对阵东吴之外,他们还没有害怕过任何的军队。

    诸葛亮只是对东吴的军队发憷,不过若是其它的军队,诸葛亮可不虚任何人!

    长沙之战大败,诸葛亮也需要一场战争的胜利来安抚人心,有了东吴的粮食援助,军粮也是有的。

    于是诸葛亮便禀告刘备,说南方叛乱,不可纵容,诸葛亮愿意自己领兵,去平息南方的叛乱。

    此时刘备已是六神无主,诸葛亮怎么说,他就怎么信。

    于是诸葛亮率兵五万,带上了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前往南方,去平定南方的叛乱。

    孟获虽然造反,但是他有几斤几两重,诸葛亮还是很清楚的,在平定了南方之后,诸葛亮就决定将矛头指向汉中了,如今荆州已经拱手让人了,蜀军能够进攻曹cao的线路,就只有汉中一条了……

    话分两头,吴蜀再次议和,刘备虽然是一脸的郁闷,但是杨林,却是非常得意。

    实际上在两家议和的和约上,所涉及的内容并不多,其一就是东吴对蜀中的粮食援助,其二便是东吴对于荆州的管制权。

    当杨林将自己和刘备所议定的内容禀告了主公孙仁之后,孙仁也毫不推脱,径直同意了杨林的决议。

    因此杨林和刘备签订协议,同样是一式两份,同样是用上了印玺。

    刘备一脸苦瓜脸就回去了,而杨林则兴高采烈的回营,随即便商议着撤军的事情。

    而后孙仁便派来了东吴的官员,前往荆州赴任,刘备手下的官员们,一见到主公已经失势了。哪里敢刁难东吴的官员,忙将政事交接,随后便离开了。

    如此一来,东吴便接管了荆州九郡。

    大军回到柴桑,孙仁率领文武官员们出城相迎,军队凯旋,享受了英雄般的待遇。

    尤其是杨林所率领的近卫军,更是被所有人奉为天人!

    起初这支部队,并不为人所知,只有在主公孙仁偶尔的言语中。群臣们才知道,原来主公正在训练一支名为近卫军的骑兵,而负责训练的人,则是东吴的长史杨林。

    一支军队,从组建开始,再到训练,再到上战场,一般要花上三到五年的时间,就像是东吴的水军。昔日周瑜训练这支水军,可以说是非常刻苦,所以东吴的水军才能够所向披靡,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曹军。

    但是这支近卫军。从组建到上战场,却只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而且这支骑兵部队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战斗力,却是其它的军队所没有办法媲美的。

    因此。这支军队,被人吹得神乎其技,更有人将这支军队说成是“天兵天将”。令人顶礼膜拜。

    当然,太多的光环,也没有影响到这支近卫军的整体安排。

    孙仁在犒赏了近卫军之后,就让近卫军们前往秣陵,继续cao练,而现如今,孙仁所派去的能工巧匠已经开始在秣陵筑城了,迁都的前期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除了近卫军之外,杨林作为立首功之人,其人气,也在柴桑城内涨到了极致。

    现在,谁还会说杨林是说书先生出身?谁还能说杨林身份低贱,有失礼仪?

    程普等军中众将,对于杨林的评价,毫无疑问的全是褒扬之词,程普当着群臣的面,道:“杨大人机智过人,纵观天下,恐无人能出其右,近卫军的实力之强,是杨大人的功绩!”

    除了参加了长沙之战的将军们,就连并没有派得上用场的甘宁,也跃跃欲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