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吴吃软饭_第二十章 撤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章 撤军 (第1/3页)

    长沙之战,以东吴大获全胜而告终!

    而西蜀的军队,可以说是又输了战争,又输了品德。

    在初战未能取胜之后,蜀军竟然以假意和谈的方式,使吴军麻痹大意,并击其暮归,也取得了一些战果。

    但是令蜀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东吴的骑兵部队横空而出,并且以仅仅一万之众,就击溃了十万蜀军,其实力之强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蜀军被击溃,只能仓皇逃窜,最终在益阳被东吴的军队围住。

    若战局再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蜀军将难逃被全歼的命运,可是当所有人都认为东吴的军队会赶尽杀绝的时候,东吴的军队,却破天荒的答应了蜀军议和的条件。

    吴军不仅仅对蜀军网开一面,东吴方面,还针对蜀中一带所出现的严重的蝗灾,提供了粮食的支援,在议和成功之后,东吴的粮食就开始一批又一批的运抵成都,拿给成都的灾民吃。

    当然,为了议和,蜀军也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那就是将荆州的土地,割让给了东吴,不过从总的来看,这笔代价还算是合理,因此自战败之后,刘备已经失去了对荆州的掌控权,这荆州,早晚保不住,还不如送给东吴当做人情。

    刘备输战争输品德,反观东吴方面,不仅仅赢得了战争和城池,还使得外界对于东吴的评价,都格外的高。

    就连深居于皇宫之中的天子汉献帝,也罕见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说东吴“不争城池,却为民众争利,甚可也”。

    汉献帝当众褒奖东吴,使得以皇叔自居的刘备,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

    这场战争,汉献帝虽然明里没有说什么。但是刘备却也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再获得天子的信任了……

    由于在战争中,刘备给了群雄一个寡廉鲜耻的印象,因此,对于蜀中一带的蝗灾,再也没有人认为是东吴方面cao纵的,只是认为此是天灾,非人力所能为,而刘备却将蜀中的蝗灾,胡乱的怪罪到东吴的头上。并且贸然兴兵,最后导致功亏一篑,这是刘备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于是,当刘备灰溜溜的回到成都的时候,他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接连几天都没有面见臣工。

    而臣工们也多有些离心离德,最初他们投奔刘备,是因为认为刘皇叔宅心仁厚。忠义尽职,但是当长沙之战结束之后,臣工们都对刘备的人品产生了怀疑。

    当然,击其暮归计策的始作俑者法正。他不断的向天下人告知,那个馊主意是自己出的,与主公无关,主公只是受了自己的蒙蔽。才使得被全天下人谴责。

    但是法正的言论,却没有办法改变外界对于刘备的评价,因为就算是主意是臣下出的。若主公是一位人品端正的人,是断然不会同意如此的计策的。

    法正见自己污了主公的名声,深感愧意,于是一病不起,终于于建安十九年四月去世,年仅四十岁,法正之死传到了刘备的耳中,刘备潸然泪下。

    法正虽然足智多谋,但是却由于长沙之战,致使晚节不保,不仅仅毁了自己的一世名声,还使得主公刘备深受其害。

    现在,刘备虽然名义上还是西川的主公,但是他实际上已经在蜀中百姓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威信了。

    蜀中一带由于虫灾,致使田地里颗粒无收,百姓们之所以活了下来,是因为有东吴送来的援助。

    在每一袋从东吴送来的粮食上,都绘着东吴的名号,无论是谁,只消一看到,就知道这些粮食是来自于东吴。

    为了解决蜀中百姓的吃饭问题,东吴每天都会将粮食源源不断的送到蜀中,而在这个过程中,东吴方面却没有收取刘备任何的费用。

    因此蜀中的百姓们,已经对东吴顶礼膜拜,不少百姓已经在家中焚香祷告,祈求东吴的主公孙能万事安康,吉祥如意。

    既然有了东吴的援助,百姓们吃饱了饭,自然就没有了其它的想法,那些攻下了官府的饥民们,在得到了东吴的援助之后,也放弃了抵抗,老老实实的束手就擒,而蜀中的官府,也对这些被迫参加暴乱们网开一面。

    在稳定政局的过程中,诸葛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他的东奔西走,运筹帷幄,才使得蜀中一带的混乱局势,在短时间内平定了下来。

    如此一来,蜀中的百姓和官员们,也可以过几天安稳的日子了,诸葛亮也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结束了,应当去柴桑城履行自己的承诺了。

    诸葛亮打算不告而别,不想让主公知道自己与杨林之间的协议。

    在离开之前,诸葛亮还留下了诸多治国之道,他特别嘱咐妻子黄月英,自己只要一离开,就将这些书简送到主公手中。

    黄月英依依不舍,但是诸葛亮去意已决。

    正当诸葛亮打算离开成都的时候,从东吴那儿却来了客人,这位客人,诸葛亮也是熟识的,竟然是与自己齐名的庞统。

    卧龙凤雏,终于在成都城里汇聚。

    昔日诸葛亮与庞统交好,只不过因为两人的政见不同,最终使得两人天各一方,现如今,两人各为其主,而且也因为主公的命运不同,致使自己的命运也不尽相同。

    故人相见,自然分外话多。

    诸葛亮邀请庞统喝酒,庞统也并不推脱,与诸葛亮大醉了一场。

    在醉过之后,庞统才向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来意,道:“孔明,我此次来,是特意来传一句话给你的,至于要我传话的人是谁,孔明你只要一听便知道了。”

    诸葛亮道:“究竟是什么话,士元,你倒是说来听听。”

    庞统又道:“那人让我来转告你,他对于历史,还是有一些眷念的,因此,应当某人去做的事情。还是应当某人去做,至于承诺,可以就此作罢。”

    庞统没有说得太细,但是诸葛亮却已经听出来了,这话一定是杨林说的。

    只是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