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吴吃软饭_第二十六章 逢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逢迎 (第3/3页)

然名不虚传。

    司马懿赞叹,难怪东吴有能力这么长时间资助蜀中,听闻东吴的繁荣,全靠了和别人通商,这和昔日曹cao只重视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大相径庭,难道说,发展商业真的能够起到如此的效果吗?

    见识了柴桑城的繁华,司马懿有一些想要见杨林,不过毕竟柴桑城人多眼杂,自己与杨林的单独会面,倒是有一些不便的地方,于是司马懿打消了去见杨林的想法,也没有去见长久以来和自己通气的庞统,只是在驿馆之中老老实实的等待东吴主公孙仁的召见。

    另一方面,孙仁召集众臣,商议如何应对魏国的封赏。

    吕蒙道:“曹丕身为贼子,竟然敢向我东吴发号施令!这一次,他胆敢派人来向我东吴受赏,分明是要我东吴称臣于他,是可忍孰不可忍,依末将的话,定要将使者斩首,以悬于城门之上。”

    鲁肃连忙道:“万万不可!吕将军,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纵是我东吴不受曹魏的封赏,只要将使者遣回江北即可,哪里需要斩人首级,使吴魏之间矛盾加深?”

    吕蒙性子急躁,不甘心东吴被曹丕那小儿侮辱,于是言辞激动。

    而鲁肃则性格温吞,凡事不会做得太过,因此只是劝说主公将来使遣散回去。

    不过纵然是性格不同,但是吕蒙和鲁肃两位重臣,都并不认同来自于曹丕的封赏,都认为身为东吴的主公,孙仁不应该接受曹丕的封赏,以现在东吴的国力和兵力,只要孙仁想,那么纵然是吞并天下也有可能,又怎么能够去接受曹丕的封赏呢?

    实际上是否受赏一事,孙仁心中早有了决断,只不过,群臣们大部分都反对,令孙仁不好表明自己的态度。

    于是孙仁只好又将杨林请出列,道:“杨林,你倒是说说,对我东吴来讲,是受了曹魏的封赏好,还是不受的还?”

    杨林向孙仁行了一个礼,道:“主公,微臣思前想后,总觉得纵然是微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主公所想的高明,因此,是否受赏一事。还请主公专断。”

    此人竟然在朝堂上耍起了无赖,若是与杨林独处,孙仁早就粉拳伺候了,不过在朝堂之上,孙仁却也只好暂时忍着。

    杨林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见朝堂上的众位臣工,大部分不同意接受曹丕的封赏,于是他也并不表态,不将仇恨拉到自己这边来。

    孙仁犹豫着,是否应当现在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过此时,张昭却站了出来。

    只听得张昭道:“主公,曹丕的做法虽然是要我东吴称臣,但是实际上,这不过是他为了进兵蜀中的权宜之计罢了!若主公接受了曹丕的封赏,那曹丕便不会派兵讨伐我东吴,我东吴将会稳定的发展,反观魏国与蜀国,定会兵戎相见。到了那个时候,我东吴只要坐山观虎斗就可以了!”

    张昭的话,倒是提醒了朝中的众臣。

    原来从刚才开始,群臣的注意力都全在东吴的名声上面。接受了封赏,便是向对方称臣,那么在名声上,自然也不太好听。

    但是群臣们却没有想过。就算是东吴向曹魏称臣,以曹魏现在的能力,哪里管得过来东吴的事情?

    也就是说。东吴就算是向曹魏称臣,那也只不过是个名而已,而东吴实际上得到的好处,却远远大过在名身上吃的亏。

    诸葛瑾得了张昭的启发,道:“主公,曹魏对于我东吴,实际上鞭长莫及,因此,纵然是称臣于他,他也管不了我东吴之事,而我东吴,倒是能借此机会发展,等时机成熟,再自立也不晚!”

    张昭和诸葛瑾的话,很快就得到了群臣的认可,于是群臣纷纷表态,都赞同东吴接受曹丕的封赏。

    孙仁便道:“既然如此,明日孤就召见曹魏的使者,以接受曹魏的封赏。”

    打从自己开始当东吴的主公的那一刻开始,杨林就向孙仁灌输着厚黑之道,厚黑之道的关键,便是心肠要黑的时候就应当黑,脸皮要厚的时候就应当厚,如此才能够成事。

    当今东吴,在经由孙仁的治理后,其综合实力,并不亚于曹魏,但是为了赢得更多的利益,孙仁却愿意接受曹丕的封赏,如此扮猪吃老虎,可谓厚黑之道的精髓所在。

    于是第二天,孙仁便召见了司马懿。

    司马懿向孙仁宣读了曹丕的旨意,其中除了册封孙仁为吴王、加九锡之外,还附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让东吴方面,不再给蜀中提供粮食。

    但是对于这一点,孙仁却摇摇头,道:“尊使此言,实在是令孤为难,还请尊使转告陛下,我东吴向蜀中提供粮食,并非是东吴承认刘备称帝,而是因为当下蜀中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若不提供粮食给他们,只怕生灵涂炭,孤是于心不忍,还请尊使明鉴。”

    孙仁说得颇为动人,就算是司马懿,也有些同情孙仁了。

    虽然东吴方面的做法有一些妇人之仁,但是这起码符合了孙仁女子这样的身份,如果东吴的主公是由男子担当的,想必就不会对蜀中加以援手了。

    当然,司马懿虽然是曹丕派来的使者,但是却没有临机专断的权力,因为孙仁不肯撤回对蜀中的援助,因此曹丕的旨意,现在还颁发不得。

    司马懿命人快马加鞭回洛阳报信,说东吴主公愿意称臣,但是基于道义方面的考虑,拒绝撤销对蜀中的粮食资助。

    曹丕闻言,立即与众臣商议,如何应对东吴。

    东吴此举,分明就是两面三刀,明里接受呢曹魏的封赏,愿意称臣,但是另一方面却资助曹魏的敌国蜀汉,像这样的做法,曹丕原是没有办法容忍的。

    但是曹丕又一想,东吴的举措,只不过是处出于人道的考虑,再加上现在是非常时期,只要东吴能够称臣就已经足够了,哪里还能够考虑到那么许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