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动乱前夕(一) (第2/2页)
之事。地位甚至低于郡守。没有太多实权在手,只是郡守等因为刺史之职性质特殊,故对刺史多有尊敬。没办法,人家就像后世的******监察局反贪局检察院等性质,不好好对付着,指不定哪天有什么鸡毛蒜皮的事被人家揪住不放,那就完了。 皇帝一听,想了想,觉得刘焉这话也没错,讲得挺有道理的。而且刘焉是宗室,再怎么样,也是可信的,总不会害老刘家的天下吧?这一点,皇帝虽然防着宗室,但对宗室对大汉的忠诚,却是最为放心的。皇帝又想到凉州刺史耿鄙,并州刺史张懿都因为权力不够,无有威重,而被乱兵所杀,越想越觉得刘焉说得有道理,便准了刘焉所奏。 本来刘焉想避乱到交州,心想这天涯之南,总比这战火滔天的中原要安静得多罢?索性带了家眷,直奔至交州养老算了。将来就算大汉四处战乱,这战火也烧不到自己身上,还可保得刘氏一脉,何乐而不为? 侍中广汉人董扶得知刘焉想避祸交州,不由大惊,便匆匆跑到刘焉家里对刘焉说,皇帝这样,我估计这天下要乱,这天下一乱,京师洛阳首当其冲。你跑到交州去,还不如去益州,我夜观天象,益州紫气冲宵,大富大贵之地,将来只怕会出现新的天子。 刘焉被董扶一说,心动了。他俩向来关系好,也知道董扶在望气上自有一套功夫。见得董扶说得恳切,便也信了。于是向皇帝求职,想到益州去任职。 皇帝也没有多想,益州山路崎岖,与中原往返,不知多少路程。再者益州刺史在益州认为山高皇帝远,在那里胡作非为,告状的一大堆,正想罢了原益州刺史,便准了刘焉所请,任刘焉为益州牧。又任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
当然,皇帝也不傻,玩了点花样,照例把他们家眷给留在了京城洛阳。刘焉儿子四个,刘范为左中郎将,刘诞为治书御史,刘璋为奉车都尉,都扣在了洛阳城,只有别部司马刘瑁,让刘焉带往了益州。刘虞也是一样,独子侍中刘和也被留下,刘虞孤零零一人上任。 黄琬是东汉前司徒黄琼之孙,以耿直风骨知名于洛阳。刘虞就是欣赏刘备,并前往涿县刘备老家跑了一趟,坐实了刘备宗室之名的宗正卿。他是东海恭王的五世孙,一位公正宽厚仁和的皇族,对大汉忠心耿耿,政治能力非常出色的老臣。昔年曾任幽州刺史,幽州百姓对刘虞的恩德信誉都非常服气,所以这次被皇帝任命为幽州牧。 刘焉去益州,侍中董扶与太仓令赵韪认为刘焉将来必然会龙腾于野,董扶是对自己望气功夫坚信不疑,再者高祖皇帝便是龙兴于汉中。于是二人便辞官不做,跟着刘焉一路跑到益州去。 皇帝让刘虞去幽州也是有原因的。张举张纯叛乱几年了,公孙瓒虽然小胜连连,但就是无法彻底把张纯等弄死。皇帝久久看不到张纯等人首级,也是有点烦了。心想刘虞在幽州还有点威望,不如让刘虞去搞定这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吧。 刘虞还在路上,皇帝便急不可待的下了封诏书,征发内附的南匈奴兵丁,由刘虞统领,去征伐张纯。南匈奴单于羌渠倒是挺听话,天子使者一至,他便派了左贤王率领部落骑兵前往幽州听调。结果左贤王不是个善茬儿,他平日就对单于之位虎视眈眈,而单于又命他率自己部落去幽州打仗。这大汉每次征兵,单于便让左贤王带着自己的部落去。照这样下去,现在大汉战事又多,搞不好左贤王自己的部队都得打光了。左贤王担心以后大汉会不停征兵让自己去打仗,于是一狠心,一不做二不休,在路上便反了,与正在并州搅风搅雨的休屠胡部联合,掉过头来,去攻打单于羌渠。 于是一场火拼下来,死伤无数之后,左贤王发现,笑到最后的,居然不是自己。羌渠被他杀死了。当上单于的,居然不是他。而是羌渠的儿子右贤王於扶罗。失策啊失策。 左贤王欲待再战,却发现,自己兵马人员远远不是右贤王敌手。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两家各自罢兵休战,自己前往新单于大账请罪。还好於扶罗也不傻,这一场大战下来,匈奴各部实力大损,元气大伤,也没有怎么为难左贤王,就把此事轻轻揭过了。 PS:第二更来了,晚上还有一更,请各位兄弟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