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皇帝刘备_第十四章 清君侧(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清君侧(一) (第1/2页)

    PS:感谢在天上飞的鹰兄弟的大力打赏,道人在此拜谢!谢谢支持!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汉鲁恭王之后,身长八尺有余,是个大帅哥。少年知名郡县,与同郡张俭张元节等七人为友,号八俊。后来天子抓捕党人,刘表逃奔他处得以脱身。黄巾起后解除党禁,刘表以海内名气被何进辟为大将军府掾,拜为北军中侯。

    刘岱字公山,东莱牟平人,齐孝王幼子牟平侯之后,太史慈的老乡。后来太史慈要报效的刘繇,就是刘岱的亲弟弟。父亲刘方,曾为山阳太守,刘岱伯父刘宠,曾为大汉太尉,刘岱此时在朝中为侍中。

    刘繇字正礼,与哥哥刘岱一样,皆以俊才闻名郡县,刘繇被举孝廉,为郎中,外出还当过一任县令,后被司空府征辟为司空掾,此时为侍御史。

    一日早朝,皇帝忽然宣旨,令刘表为荆州刺史,刘岱为兖州剌史,刘繇为扬州剌史。群臣轰然大惊。天子幼龄登位,便开始大肆使用皇族了么?

    此时何太后临朝听政,小皇帝政事暂时还接不了手,由群臣商议之后再报皇帝太后准后执行。皇帝既然能够提出这三项任命,看来何太后是认可了的。或者,这便是何太后想出来的。有些想得深远的大臣想道。

    其实何太后一看灵帝遗旨,眼泪就下来了,哪还有什么不同意的。众臣讨论了一阵,算了,太后都许可了,皇族就皇族吧,反正这几个人,也只是一个皇族身份而已,比起那些去藩就国的王爷们来,却是差得远了。

    只是刘岱刘繇亲哥俩一起拨为一州刺史,这怎么行?难道我大汉便没有能臣了么?于是,刘表刘岱的任命通过了。刘繇的事,再议。

    这事完了,诸臣正想说点别的,皇帝又开口了:“朕以弱龄,得居高位而有四海。德浅望薄,政事难明。全赖诸公辅佐之力。方今天下离乱,百姓失所,盗贼难止,战火不休。朕欲内修明政,外行武备。使天下平定,四海皆宁。不负先皇之托。有蓟侯领广阳太守刘备,孝行笃定,仁厚爱民。昔年名动洛阳,后为涿令,政绩斐然,后黄巾贼起时忠于王事,领军与黄巾贼子血战,其间多出奇谋,转战幽冀,韩忠张角等凶顽授首。可称文武全才,昔时先皇在日,颇多夸赞。今特进刘备为左将军,使持节!”

    皇帝这话一出,满朝堂都沸腾起来。刚刚任命了二个皇族,又抛出来个刘备,而且这刘备还更吓人。左将军也就罢了,人家刘备也有这个资格。虽然刘备年青,但谁让刘备有本事呢?当年刘备征讨黄巾军功赫赫,只在皇甫嵩与朱隽之下。皇甫嵩与朱隽都得以升官封爵,仍然统领军队。只有刘备无赏赐,封了个有名无实的蓟侯打发了事。朝中诸臣也知道,这是何进与宦官联合起来搞的鬼。现在拜刘备为左将军,使持节,第一个反对的,只怕就是何进!

    果然,何进暴跳如雷。刘备,刘备有什么资格拜左将军,使持节?黄口孺子而已!当年平定黄巾,也只是他运气好。否则,哪轮得到他捡便宜。先帝让他平步青云,使他三十不到就成为一地诸侯,他还想怎的?天子居然还要再封,自己与刘备已经结怨,此事万万不可!何进当下开口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刘备年未而立,不足堪此大任,再者外臣持节,是祸非福啊!”

    何进却是忘了,他也是凭国舅一步登天的。不过,何进也有他反对的理由。持节这一词,先秦时就有了。节这东西,就是很长的竹子,上面有旄牛尾系在上面,西汉苏武牧羊,手里拿的就是汉武帝授予他的节。自东汉末年起,中央军政大员,往往会加使持节,持节,假节的头衔,以镇地方。使持节可诛杀二千石以下官吏;持节可诛杀无官身之人,若遇军事,依使持节权利行事;假节,则是专门给执掌军队的将领的生杀大权。说白了,这三种头衔,等于后世的钦差大臣手中的尚方宝剑一样,先斩后奏,独断之权。

    其实这授节,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比如立太子,立皇后,立皇帝,都有官员持节举行仪式。还有就是外事活动,出访其他国家或者势力,也是持节前往。代表皇帝。

    持节官又有长期持节和临时持节。司隶校尉和使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都是长期持节的。临时持节的就多了去了,三公,各重号将军,九卿等中央官员,都曾经持节过。而地方官员,比如太守,县令,一般是不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