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清君侧(一) (第2/2页)
许持节的。 皇帝拜刘备为左将军也就罢了,刘备那一身战功,也当得这左将军,也堵得住这天下悠悠之口。可是让他使持节,这算什么?天下能持节的,除了中央官员,地方官员是很少持节的,而文职除外,掌军事能持节的,历来就只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持节后,不但执掌军事,还可以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地位大大提高。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护匈奴校尉都持节,但他们是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他们代表着皇帝的意志。不持节不行。而现在让刘备持节,岂不是让他如虎添翼,让他在大汉政治上的话语权大大增加?况且刘备还有一个职务为广阳太守呢。万万不可如此,否则自己危矣!何进暗暗想道。 何进此言一出,朝中无数党羽附和下拜,恳请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心中微微一笑。他自然知道舅舅何进与刘备之间的矛盾。说来还是何进不对在先。再者,何进与刘备之间,谁的本事大,他也是了然于胸。他自然也是知道,将来一旦有事,靠得住的,只怕还是同为皇族的刘备。他昨晚早就想过,要是只授刘备为左将军。与刘备一向不和的大将军何进,肯定会反对,没有理由,他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到时大将军一反对,肯定有大半臣子附和,到时自己就被动了。 至于先帝的遗旨,皇帝自然不会拿出来给何进们看,说这是灵帝的意思。灵帝都说了,让他来封赏这些人,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施恩。他要是把先帝遗旨拿了出来,不是摆明了告诉刘岱等人,提拔你们其实是先帝的意思么?皇帝又不傻。 于是皇帝想了个办法,索性加刘备使持节,要吃惊就让你们大吃一惊,到时争吵起来,有个缓冲的余地,或许各退一步,就是皆大欢喜。 果然,大臣们争吵一番后有了意见。他们对刘备领左将军一职倒是没有什么意见。就是不想让刘备使持节。要是这样干了,刘备就是天下群臣中独一份了。大家自然不许。最后的结果就是蓟侯刘备,授左将军,兼领广阳太守,食邑增千户。这一年,刘备二十八岁。
这次事情,使天下人把无数目光盯向了刘氏四人,刘表,刘岱,刘繇,刘备。有好事者,将这四人称为宗室四杰。其中,又以年龄最小的刘备所受到的关注最多。 刘备接到左将军印绶后大喜。历史上他被汉献帝封了个左将军,但谁也知道那是曹cao为了拉拢他而许的。有名无实。现在他又成为了左将军了。要知道,除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就是前后左右四将军了,四征四镇还是三国出来的。大将军与太傅位于三公之上,与三公一起合称五府,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在三公之下九卿之上,前后左右四将军位在九卿之下,这些将军都有开府的权利。其他杂号将军就不值一提了。升官进爵他自然高兴。对于持节不持节,他倒不是太在乎。有了左将军头衔,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开府建帐了,募兵还不是小菜一碟的事,就算刘虞回到蓟县,看到他万余兵马,也不会说什么了。 刘备正式开府建衙,又使人至冀州巨鹿相请田丰,辟他为左将军府长史。至余其他人,都先到幕府里挂了个名,一人双职,先把这框架架起来再说。 田丰仍然不至幽州就官,但却收下了刘备的礼物。刘备郁闷不已,暗想,难道非得等我带兵讨董的时候,田丰才肯跟随我?可是那个时候袁绍已经到了冀州吧?可不要和我抢田丰才好。还有太史慈,赵云,这俩家伙跑哪里去了呢,都不在家? 不过,刘备也没有办法细想这些事情。在他印象中,袁绍正在京师不停鼓动着何进诛杀宦官。宦官与群臣之间,已经是火星四溅了。再后来,何进老是犹豫不决,袁绍就给他出他个馊点子,召天下精兵进京师除宦官,结果何进就听了。然后,一个正找不到借口进京的凶人董卓,急匆匆领兵入京了。再后来。。。。。。 刘备想不通,袁绍家世显赫,宦官见了袁家的人,也是礼让几分,袁绍生平也没有怎么吃过宦官的亏,怎么就这么不待见宦官呢?而且,还给何进出了这么一个臭点子,袁绍应该不止于这点水平啊? 虽然刘备想不通,但事情仍然还是发生了。 PS:第一更,等会还有一更。请大家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