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 苏荟 (第1/2页)
“员外在这京中日久,可曾听过一位姓宋的太史?” 二人正院中吃酒,明月当头,宋让忽然开口问那孔员外道。 孔员外本待将杯送入口中,听闻此话,又将酒杯放下来,疑道:“怎没听说?只是壮士怎忽然提起此人?” 宋让道:“我也是并州人,与那宋太史本是同乡。这太史上天城来,已是半年有余,不曾与家里来信,他那老母时常挂念,见我上京,便托我来问。” 孔员外点点头,道:“可怜父母,这倒是了。” 又叹道:“可惜了那位宋太史,如今却怕是见不到了。” 宋让闻言,银牙紧咬,面上却不露声色,问道:“如何?莫非出了甚变故?” 孔员外道:“当初那宋太史刚入天城时,也是太尉门下的贵客,那太尉甚为看重,许以要职,三五日便要宴一回。后来听说这宋太史修史不当,恶了太尉,被太尉下令捉拿,逃跑不过,便在自家宅中自戮身亡了。他那儿子,唤作麒麟儿的,身有力扛千钧之力,万夫不当之勇。当时硬是背着老母王氏从数百虎贲中冲杀出来,一路厮杀来到金石桥。不过便算如此,那麒麟儿也不是个真正的麒麟,有翻天之能,在金石桥二人又被围堵,到底抵挡不过,走投无路,背着老母投河自尽了,到如今尸身也没找到,尽喂了鱼虾。” 那孔员外说到此处,也是有些悻然,笑道:“世道日乱,眼下这太平日子过上一天便算一天,谈这些扫兴之事作甚?徒惹伤情。” 说罢举杯劝酒,宋让饮过一杯,又道:“倒是可叹,只是那宋太史老母亲在家中苦候,我不能带去吉信,却也要将他的下落相告于她。不知那宋太史的骨殖,却还能寻着?” 孔员外看了宋让一眼,点头道:“壮士倒是一个信人。那宋太史死后,太尉下令将他弃尸七日,七日后却叫御史大夫苏荟派门客收敛了。倒还是那苏御史,若是其他人时,也没这个胆量。” 宋让点点头,道:“这苏大人倒是个仗义之人。” 孔员外道:“却怎说得清楚,如今太尉势大,朝中说的上话的也就是这位苏大人了。”说完又笑道:“却说这个作甚,平白犯了忌讳。” 又将杯送来敬酒,宋让又与他说些路上见闻之事,吃到夜半,方才散了,各自回房。 昨日还是明月当空,第二日却下起雨来,宋让一见那雨,反而高兴。与那孔员外招呼了一声,戴个斗笠出了院子,来到那苏荟宅后。 那苏府后门紧锁,乃是一扇包铁的木门,十分厚重。只是此物防个小偷儿尚可,但却哪里难得了宋让。只将手按上去,猛地一按,那门插便无声无息的断成两截。 宋让轻轻推门进去,一只大狗抬起头,正要吠叫,宋让身后绿眉煞猛地一扑,阴风过处,那狗顿时七窍流血,软倒在地。 沿那后院,走过两个回廊,便见流水潺潺,亭台处处,不时有下人来往,知道这是花苑了。 宋让悄悄溜过花苑,听到书房有人声,便沿廊走过,来到窗前。 窥窗沿一看,却见房中坐着两个人。上首的那个,五短身材,面容白净,三缕花白胡须,头戴高山冠,身着一身宝蓝锦袍,举止之中自有一股从容之气。 下首那个,文士装束,瘦削身材,一身青灰长衣,头戴进贤冠,面貌却看不清楚。 却听那老者道:“近来老夫不曾上朝,天子可好?” 那文士道:“天子尚可,只是时常怨怼,私下常说吕奇霸道,使他不能出去玩耍。” 老者闻言,先是皱眉,而后叹道:“这般性情,怎当大任?” 文士也道:“可惜先太子级,温良恭俭,又有才学,本是明主。奈何听信妖言,造下恶果......” 老者道:“平王尚且年幼,性情未定,只要施教妥当,未必不能成才,你时常伴他身旁,当尽心教导。” 那文士点头称是。 宋让听了一阵,知道下首那个姓阮,上首那个却是御史大夫苏荟。见到要找的人在此,宋让便不再听,推开门便走进房来。 “你是何人?” 那文士一见竟进来一个外人,吃了一下,连忙喝道。 宋让不答,将头上斗笠摘了,露出一张疤脸,却将眼睛望向那苏荟。 这这苏荟到底位居三公,自有一股气度,见到来者身高九尺,面容凶恶,虽然惊惧,也并不显露出来,只笑道:“壮士来老夫这里,有何见教?” 宋让冷笑道:“今日太尉叫我来取你狗命。” 那文士听了,先是一惊,而后勃然大怒,拦在宋让面前,脸涨得通红,指着宋让骂道:“尔等乱臣贼子,无父无君,不惧千载史笔乎?” 苏荟闻言,却不动声色,道:“我看壮士身长九尺,满身英气,天生的这般堂堂人物,也与吕奇那般贼子同伍么?只不知那吕奇许了你什么好处?” 宋让却道:“将死之人还有许多聒噪。” 从身后擎出一柄尖刀,大步一撞,猛地往那苏荟窜去。 文士连忙挡在前面,却哪里挡得住?被宋让一拨,滚倒在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