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无不胜_国术资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国术资料 (第3/6页)

掌的内容。其中每一掌都可以衍化出很多掌法﹐素有一掌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之说。

    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等形式。根据老拳谱记载﹐八卦掌拳系尚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截腿﹐但目前很少传习﹐八卦系统所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另外﹐还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这在其他拳种中较为少见。八卦掌有利於训练人的柔韧﹑速度﹑耐力﹐对下肢力量的培养尤为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八卦掌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编辑本段]【历史情况】

    八卦掌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其说法不一。

    据《蓝簃外史》“靖边记”中记载:“嘉庆丁巳(嘉庆二年,即公元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春(嘉庆十五年,即公元1810年),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为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有人认为文中冯克善,牛亮臣所习拳法是八卦掌的雏形。(姜容樵《八卦掌》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6月第一版)

    清道光中叶以后至光绪六年,是八卦掌发展最盛的时期。北京一带,学习八卦掌的人颇多。而其中董海川又是八卦掌传习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于北京传授“八卦连环掌”,简称“八卦掌".董海川生于清朝嘉庆三年(1797年10月13日),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原名继德,后改为海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自幼好武,云游四方。投名师,访高友,学习了多种拳术,取其精华,整理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术套路练法——八卦掌。董老先师因为乡里打抱不平,涉嫌命案潜逃至京都肃王府为太监听差。匿迹消声,不露锋芒。府中人皆不知董公为技击家。当时有肃王府护院总管,自荐演武献技于演武庭前。肃王大悦。来宾及府中多人围观,人潮水泄不通。此时肃王唤董公献茶,由于观众拥挤,董公难以进入。他于情急之下,一手托盘,一手提壶,纵身跃过人墙,送茶至肃王面前,为客献茶。肃王大惊,问道:“你也精通武艺?”答曰:“略知一二”。肃王下令叫董老先师当场表演。先师从容献艺,只见他左翻右转,步法敏捷,掌法神出鬼没而多变。身体左旋右转,时高时低,身起时高一丈,身落时如鹞子钻林,行云流水,滔滔不绝。观众见状,目瞪口呆,鸦雀无声。正在此时,先师提气腾空,跃起数尺之高,旋转而下,落地无声。王爷大惊,问道:“此术何名”当时董老先师寻思,此掌乃自己所创,并未定名,情急之下乃定名为“八卦掌”。从此八卦掌开始见露头角。后来他又根据八卦学说加以整理补充,使之日臻完善,这是后话。当时,肃王又命董公与总管比武,以分高低。不到两个回合,董公一掌将对手打翻在地,对手含羞而走。后来肃王命董老先师为肃王府护院总管。从此,董老先师名声大震,授徒日多。最著名的弟子是尹福和程廷华。董老先师去世后,尹福,程廷华二人对八卦掌加以发扬光大,承先启后。遂在清末慈禧年间盛于民间。

    另有一说,八卦掌是由明末清初四川峨嵋山一带碧云、静云两道士所传,至今九代。

    再有李振清所传八卦掌(又称阴阳八盘掌)之说。李振清于青年时期(1850年前后)带艺投师,学阴阳八盘掌于河南,1870年前后回乡传授此拳。李振清之后有萧海波、任致诚等人继承。任致诚并于1937年将此拳著成《阴阳八盘掌法》一书,流传于世。

    [编辑本段]【武功介绍】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其实,八卦掌与八卦并无什么内在联系。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又名“游身八卦掌”或“龙形八卦掌”,为董海川(1796年-1882年)在北京所传。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享誉武林。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走圈)为主的拳术。也就是,以自己的一个臂长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沿着这个圆走圈。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也有一个例外,有一套六十四式的掌法是在一条直线上打拳。

    传统八卦掌经许多名师的不断研究,以八卦为理论基础,一圈八步八个掌势,以单换掌为基本掌势,套路非常灵活,并不固定,习练者的不同,套路也不相同,但是现在许多演练的八卦掌已不完全按照这个传统了。

    八卦掌注重身法的灵活性,要求练者在不断走圈中,改变敌我之间的距离及方向,避正击斜,伺机进攻;出手讲究随机应变,发挥掌比拳和勾灵活多变的特性。其手法有推、托、盖、劈、撞、搬、截、拿等。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一走、二视、三坐、四翻。这些特点为发展身手的捷径、灵活,特别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锻炼条件。八卦掌以“行桩”、“蹚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幻变无穷。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溶为一体。拧裹钻翻,避正打斜,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摆、扣为主,左右旋转,绵绵不断。八卦掌以走为上,要求意如飘旗,气似云行,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刚柔相济,奇正相生。好手行拳,真个是行如游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见影不见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晕眼花。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八卦掌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上有独特的功效。

    八卦掌另有对练和散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