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看见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贴 嘿嘿 (第1/5页)
以下为帖子的内容见仁见智吧^_^ 而写下面这些,主要是这几年看了太多莫名其妙的破烂电视剧、破烂“重回古代文学”。这些东西一旦多了,就难免出现垃圾。垃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装B,特别是不懂B而装B是一大因素。有些作者一会儿模仿古文对白,一会儿参详古代制度习惯,可是他们经常忽略最基本的:古人的称谓。 简单说,我们知道,古代人有名、有字、有别号、有尊称、有蔑称,可是哪个朝代怎样称爸爸mama哥哥jiejie、称君称亲称师都是有定式的,为了现代人识别方便改一些,没什么,但不能闹笑话,留硬伤BUG,或者故意装B还装成13。把明清时代的称谓放到汉唐的背景里,就等于是糊弄观众。例如说,前段时间好几部大汉类的电视剧,女主角叫爹地都是嗲声嗲气地叫:“爹~~”——实际上,爹作为老爸的称谓,是从魏晋时才开始的。大汉剧称“爹”,把时间提早了几百年,相当于某个明朝大戏里喊出了“老豆”两个字。。。 还有一个古装界统一无时段的称呼,就是称官员为“大人”。现在几乎所有朝代的电视剧、小说,对有品的官都介么叫,例如包青天里叫包大人。这就*UG了,下级和百姓对官员称大人,在明朝之前是极少见的,就是明朝,也很少见。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记了个笑谈,他祖父拜谒张居正时,被张叫了声“沈大人”,当时宾客都以为十分新鲜,因为“呼公、呼丈者多,更不闻有大人之称。”爷爷被人叫了声大人,孙子就郑重地写进文集,说明在当时用得极少,甚至少过我们现在叫脑残。 再简单点说,大家翻翻三国演义,就可以知道,几无文官被叫过“大人”。所以在梦回三国一类的小说里看到“陈大人”、“曹大人”,就觉可笑,这与唐明皇叫安禄山“X0后脑残”是一个效果。。。 因此不能不说,古装片有一个伟大之处,就是统一了新文化运动都没有统一的古人称谓。实际上,大人之称,普遍行走官场,是自雍正开始(康熙类片子、小宝类片子里称索尼“索大人”鳌拜“鳌大人”都索超前意识啊),见《清裨类钞.称谓类.大人》(书名号内第二个字是别字,我打不出来大家将就一下,下面还会有这样的生僻字):“大人之称,始于雍正初,然唯督抚有之。嘉、道以降,京官四品以上,外官司道以上,无不称大人。翰林开坊,六品亦大人。”到了光绪末,因为局势乱,需要奉承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大人就被用滥了,什么员外郎之类的都被称为大人,这可能也是古装片滥掉“大人”二字之源吧。。。 当然,象《孝庄皇后》里那样天大的BUG,也索常见。而且,你知道为虾米清朝皇后皇太后都是“慈”字顺下来的,孝庄我们叫孝庄,慈禧我们却叫慈禧吗? 说到这里,恐怕大家还不是很感兴趣,那就说几个你可能惯性思维从未想过对不对的: 秦始皇是不是嬴政? 孔子是不是姓孔? 再来几个你可能会感兴趣的: 什么叫“不分伯仲”? 什么叫“待字闺中”? “虎”作姓时怎么念? 贞子?我国唐朝就有了! 屈原为虾米在《离sao》里自称“朕”?莫不是他当过皇帝? 为什么我们叫叫汉高祖不叫他汉太祖?为什么叫曹cao又叫魏太祖不叫魏高祖?有时又叫他魏武帝? 为什么有的皇帝叫哀帝、献帝介么不吉利的字?为什么汉献帝那么惨了还不改个名字叫汉喜帝? 为什么唐玄宗又叫唐明皇?什么样的场合用前面的,什么场合用后面的? 如果当着乾隆说“雍正”两个字,算不算不敬?会不会被杀头? 知道吗,古代人有时会称自己mama为“姊妹”、“姨”(干,介个可能就被J-APAN学去了搞兽行。。。) 还有,古代人还可能称女儿为“处女”(今天当然所不行,例如你看到同事抱着小女儿逛街,招呼说:“你家处女好可爱”。。。可能会被当街打。。。) 好了,如果你有兴趣了解一下被我们日益忽略而被韩国日偷夜顺的古代文化传统,就可以看看我接着写的。 大家要明白,有些知识不当钞票使,我们视其为粪土,还不时有激进愤Q来打倒,破旧。可是,我们永远的竞争对手,日本和韩国,却在无时无刻地不在觊觎。懂一点,去争遗、申遗,总索好些。 补:一、姓 拆字就可看出,是从女从生,《白虎通义.姓名》载:“姓者,生也”(古老的母系社会啊。。。现在我们随爸爸姓,字却已经不能改成“甥”鸟。) 先秦最古的一批姓,都是偏旁“女”的,例如:姜、姬等。我还见过有人姓“支”,不知他祖祖在母系社会是不是也“从女”带偏旁,要索介样,他就该烧香庆祝人类在生他之前就进入父系鸟。。。 姓在古代十分重要,因为当时人口少,生活地点局限,古代人又十分聪慧地发现了近亲通婚的遗传学弊病。而姓作为“从女从生”的血缘区分标志,就产生了“同姓不婚”的规矩。(当然,现在不会这样了,主要是张王赵李之类太多。你假如姓刘,不找同姓就意味着配偶范围瞬间缩小上百上千万人口) 在古代典籍中,《白虎通义》(最近白虎介个词莫名其妙地火鸟)载:“人所以有姓名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而且,这一习惯,连买妾时古人也严格遵循。见左传《昭公元年》:“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看来,还是有变通的方法。大爷看上小妞,害怕同姓,所以随便找大师算个姓就可以开工了。) “同姓不婚”的原则,在先秦时经常被王侯打破。因为当时姓不多,有时数国同姓。而在政治婚姻面前,很多规则是不值钱的。这一点,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一中载有《同姓为婚》条。 二、氏 还是简单说,姓不够用,同姓之间因为生产力发展,财富地位开始分化,必须另行区分,因此有了氏。《说文解字.氏》中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