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艾农场_看见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贴 嘿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看见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贴 嘿嘿 (第2/5页)

也。”这是说,“姓”用来别婚姻,而“氏”用来别贵贱。

    氏用来别贵贱,自然就会形成新的小圈子,与“同姓”有别的是,氏发展为“氏族”(大家、大族、望族的标准),《白虎通义.姓名》说:“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

    由此可见,姓与氏,原来表达的是不同的含义。先秦时期,古人一直是分开使用,严格区别,自秦开始,姓氏才合二为一。

    由于先秦时期姓氏分离,所以夏、商、两周,男子均称氏不称姓,妇女才称姓。有个大家可能已经很难接受的错误,就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这样的称呼是错误的。因为先秦王侯只能称国不能称姓,所以这两人应该被叫做“周昌”、“周发”(不索姓周,而是当时贵人以国为姓,称国),或者文王昌、武王发。

    为什么我们现在叫他们姬昌、姬发呢?习惯性误读,而且是上千年的习惯。最早犯错的是司马迁(《史记》中载周文王:“姓姬氏”)和刘知几(见《史通》)。郑樵在《氏族略序》中就说,称呼姬昌、姬发的说法“三代(指夏商周)之时无此语也”,又说司马、刘两人“虽子长(司马迁的字)、知几二良史犹昧于此!”顾武炎在《原姓》中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顾武炎还说:“考之于《传》(指左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称姓者呼?”

    答某网友质问:

    那为什么历史上无“周昌”之说,又少“文王昌”的说法呢?首先,司马公的《史记》在历史上影响非常大,后世多有将错而用。先秦国君、王侯不称姓、不称氏,而称国的习惯,在《左传》等先秦文献中被严格遵循,但这些先秦文献太过艰深,后代多有注解,慢慢就未遵循其定式。实际上“姓姬氏”本身,在先秦时候,就不能针对先秦国君、王侯而言,即使他本来就姓姬。当然,退至一般男子,先秦不称姓,也是个基本的称谓习惯。《史记》之前,先秦几无文献以姓称男子。

    表小看上面的习惯性误读,这等于你看到杨贵妃后叫她“杨小姐”,会笑死个yin滴。现在严谨些的辞书、文学,就十分注意这点,大家可以翻翻,《辞海》就不介么称呼先秦的人名。

    而女子却完全相反。只称姓不称氏。姓之后,只跟个氏字了事,这在很近代还常见,如“张氏”“李氏”,出嫁之后,前面加夫姓仍旧不称氏,这也是大家常见的,如“孙留氏”、“张王氏”。(罗嗦一下,如娘家姓洪,夫家姓西,就念做“XIHONGSHI”;如果自己姓西,丈夫姓拉,就更惨了。。。)

    嫁给国君,就在自己的姓前加夫君的国名;嫁给一般人,就在前加丈夫的氏,这在先秦时代几乎无例外。

    如周王朝是姬、姜长期通婚,姜王后就不称姜氏,而称“王姜”。另以鲁国为例,桓公夫人叫“文姜”,宣公夫人叫“穆姜”。

    而大家熟悉无比的节烈先驱孟姜女,不是姓孟名姜女,也不是姓孟氏姜的女子。孟姜女根本不是个姓名,而是先秦女孩非常普遍的称呼,和我们今天说的“张家大闺女”是一样的。“姜”是其姓,“孟”为排行老大之意,所以孟姜女=姜家大闺女,这就是女子称氏的代表。

    补充一个,先秦男子称氏,用以别贵贱,但广大下层民众,连饱饭都吃不鸟几顿,谁去管什么礼制。穷人不称氏,原因是穷得根本不需要氏。

    再补一个,氏的取得是十分灵活的,有几十种得氏的方法。商鞅就索这样,他是卫国公室的子孙,所以先以国“卫”为氏,后来又以“公孙”为氏。“商”是他在秦的封地,大约索看到自己的产业兴旺,土地权证也下来了,所以又高兴地改叫“商鞅”。

    又答某网友:

    特别注意:先秦姓氏分离,制度非常严格,“姓氏”合一,是从秦代开始。先秦姓氏分离,是区别婚姻、贵贱的基本,没有任何姓做氏用、氏称为姓的习惯。所以,《史记》中对先秦人物使用“姓X氏”的说法是不确的。在先秦,姓得于祖,与今日同;而得“氏”,则有几十中方法,包括山川、父亲取、得于谥、得于君等等等等。总之,先秦姓氏完全分离,不可通混。

    三、几个“习惯性认知”带来的误解。

    首先,秦始皇姓虾米。我们接触的最多称呼是“嬴政”,嬴又是秦的国姓,所以秦始皇应是姓嬴无疑。

    无疑?且看:

    秦始皇得姓时,天下未合,姓氏也未合一,根据三代男子不称姓,秦始皇不能称姓,只能称氏。而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邯郸,是以赵为氏。《史记.秦始皇本记》说:“名为政,姓赵氏”《索隐》说:“(始皇)生于赵,故名赵政”《淮南子.人间训》说:“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就算以秦时姓氏合一之俗,秦始皇也只能说姓赵。

    可怜吧?当过质子的小政,连名字都带道疤。而《寻秦记》(古天乐电视剧。。。)精彩剧情之赵盘改叫嬴政,如果项少龙真的回了秦朝,是喊不出“嬴政”的。实际上,整个秦汉时期,都无称秦始皇为“嬴政”的。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秦始皇姓赵氏是不确,但他也未呼秦始皇为“嬴政”。秦始皇在下著名的诰:“天子自称曰朕”之前,从未称自己从秦的国姓“嬴”。秦六合后,秦始皇也从未另下诰说改姓,或秦代礼法自动改姓。秦二世后,各地多有反叛,说到秦始皇,为表不尊,一般都说是“赵氏”、“赵政”。

    第二个,孔子。是否姓孔名丘?很多书上介么说,唉,怎么怪得了韩国偷我们的文化瑰宝呢?就算中文专业的,也未必搞得清楚文圣先师姓什么。

    孔子的孔,是其氏而非姓。孔子是宋国贵族遗后,宋是殷代遗民所建,孔子的姓应是殷代贵族之姓,即姓“子”(此考据现已无大疑)。而孔子的氏,原来也不是孔,而是“公孙”,到孔父嘉时(注意,不是孔子的父亲孔嘉或子嘉,其人以公孙为氏,嘉为名,孔父为字),已有五代,氏用以别贵贱,所以自他之下的后代就不能再以公孙为氏,而孔父嘉就以自己的字为氏,所以,有鸟孔子。

    又答某网友问:《史记》中明明记载了孔子“姓孔氏”。这与司马公使用的对先秦人士的称呼是一样,有瑕。孔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