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艾农场_看见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贴 嘿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看见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贴 嘿嘿 (第5/5页)

积淀就动笔的历史小说,几乎全部称字,要不然就是曹贼,诸葛那厮,读起来总是十分别扭。

    先秦古人的习惯和定例是,起字是为了名不能任由晚辈叫而显得不敬。《仪礼.士冠礼》中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民,他人则称字也。”又说:“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而顾武炎在《日知录.以字为讳》中说:“古人敬其名,则无有不称字者。”

    虽然名在有字之后,成了敬、避的称呼,但同辈之间,还是可以称名,顾武炎在《日知录.同辈称名》中说:“古人生不讳名,同辈皆面呼其名。”而对长辈,偶尔可以称名,这可见《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郑玄对此的注为:“对至尊无大小,皆称名。”

    战国后,逐渐形成了名只能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同辈之间多称字。而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就只能称字。因为这样的习惯,称名逐渐有了卑称的含义,而相对的,字就有了尊称的含义。

    看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为什么“指名道姓”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了。当然,指名道姓在今天主要说的是不顾场合的揭发、暴露、对号入座,与原意已经有了些变化。

    当然,如果与人面对面的时候,直呼其父辈、祖辈的名字,那就更加不敬了。《唐书.杜甫传》中就记载了杜工部,有一次赴严武的宴请,因为喝高了,不小心叫了严武父亲严挺之的名字,惹得严武大怒,几乎招致杀身之祸。

    而名作为谦称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大量可见。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称总是称“亮”,而别人称他是称“孔明”或“诸葛孔明”,区分清楚。而《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有一段孙权和陆逊的谈话,评论了当时诸人。对周瑜称公瑾、张昭称子布,称字表示尊重;对已死的刘琮称名字不避讳;对于不在场的曹cao,当时没有开战,而且关系不算太差,称孟德;对刘备,虽然当时蜀吴在开战,但毕竟是妹夫,所以还是称玄德。唯有关羽,荆州开战前、开战后,孙权都一直称关羽或羽。明白了吧?为什么关羽必死于吴手,从称呼上就可见一斑。

    当然上面说的习惯也有些例外。例如,君臣和师生关系中,君称臣,老师称学生,也多称字表示尊重。例如刘邦曾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就是称张良的字“子房”以示尊重。而直呼其名也不一定表示蔑视,关系极熟的时候,就可不拘此礼。

    另外,有些正式的场合,会使用名字连称,这一般是先名后字。例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有“鲁国孔融文举、山阳王粲仲宣。”

    称字为尊,在千年的礼仪中,也有变化。称字示尊,因而大量的场合中称字表示尊敬,所以有渐用渐滥的趋势。清代王应奎的《柳南续笔》中说:“古人敬其名,则未有不称字者。自宋人多著别号,于是有卑幼不敢字其尊长之说...遂不复以字行矣。”

    十、小名

    今天我们还在广泛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有两千年历史了。游国恩《离sao纂义》中说小名:“兴于两汉,盛于六朝。”这个要不要去申遗?别又被韩国抢了先。

    小名,又称“小字”、“乳名”、“咳名”。小名一般取贱,以便养活,沿袭今天仍旧一样。不过古人有些贱名比我们今天更加强大。例如清代汪辉祖《病榻梦痕录》中说:“先大父(祖父)年已五十九甫抱孙,甚喜,咳名‘垃圾’,取其贱且多而有资于农也。”。。。看到这里,我想,再贱也贱不过“垃圾”这样的小名吧。。。

    古代人称小名,并不忌讳是否成年、或王侯将相的身份,称小名一般不是表示藐视,而是敬重。这虽然与今天小名不登大雅、不上台面的社会礼仪有些出入,不过,特别熟悉的朋友见称小名,也是亲密的表示。

    而古人小名中,“阿”字是使用十分频繁的,三国就有阿瞒曹cao、阿斗刘禅。李世民的小名也是阿瞒。

    最近有好几位兄弟问我,说为什么中国古代皇帝的称谓唐以前都称为某某帝,而唐后各朝都称为宗。其实其中原因很简单,只不过是为图个简单。一般来说皇帝的称谓有这样几种,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是在皇帝(当然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也可以有谥号,不在讨论之列)驾崩后,由其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加以褒贬的称号。谥号格式大多是什么什么皇帝。

    庙号,则是和古代宗庙制度有关。就像各家的祠堂都供奉着祖宗牌位,皇帝也一样,太庙里照样供奉着祖宗的牌位,不过为避讳死皇帝的名讳,那个牌子是不能写皇帝老爷子的名字,只能特立一个什么什么宗的名号,那就是庙号。

    而年号我们不用多说,就是每个皇帝为了纪年,而定的名号,称为“改元”。

    回到文首的问题,称谓皇帝古时都是先说谥号再说庙号,在唐以前的朝廷还是比较实在,有一说一,往往谥号采取一两个字就把皇帝一生给概括了,如汉文帝刘恒,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一个“文”字,就概括了刘恒厚民宽仁的品德。而到了唐后,皇帝们开始陶醉于自己的功绩,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膨胀,那时候溜须拍马的家伙也多了,谥号里不断的加入了溢美之词,使得好端端的谥号成了又丑又长的包脚布。如唐太宗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以至于后朝皇帝都跟着加紧学习,(tmd,这些家伙就是不学好的),象后来的明永乐皇帝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乖乖!19个字)。清太祖皇太极,就叫“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这个25个字哦)。

    对咱们这些看史的老百姓,不愿去记那些读起来拗口,看上去不爽的谥号,所以后人一般自唐以后都采用相对简单的庙号称谓皇帝,故而出现唐以前称帝,唐后称宗的原因。

    还有到了满清,由于历史离我们较近,再加上清朝的皇帝老儿不喜欢更换年号,老百姓喜欢用年号称谓皇帝,当习惯保留下来使得历史上把清朝皇帝的称谓跟年号联系起来。如清世祖福临,谥号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年号顺治,而我们习惯叫他顺治皇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