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那些年我们睡在一起(三) (第1/3页)
三、我想睡的人 诸葛孔明。 公元197年,16岁的诸葛亮去了南阳的卧龙岗。用通俗的话来讲,诸葛亮来耕田了!属于高干弟子的诸葛亮,在襄阳,应该有一份很好的前途,凭借着自己的才识和部分人脉,在政府部门混个一官半职,然后娶个小老婆,靠着基本工资和黑色收入,买房买马,过上很多人眼中羡慕的生活。在很多人的不解和讽刺中,诸葛亮放弃了这一切普通人眼中美好的东西,毅然回到了卧龙岗,选择了很多人眼中很普通的工作,耕田。但,在孔明的眼中,这一点也不普通,因为这是蛰伏,还有理想和使命。 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珪,汉末泰山郡丞,无奈死得早。诸葛珪死后,诸葛亮兄妹四人由叔叔诸葛玄照顾。诸葛玄被袁术荐表为豫章太守,于是带着诸葛亮和诸葛均去上任。按理说,有袁术的荐表,而诸葛玄也已经在路上,这基本上是很确定的事情,但事情却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朝廷否定了诸葛玄,把豫章太守定为朱皓。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等去投靠比较有交情的荆州刘表。 在《三国志》诸葛亮的传记里面,“玄卒,亮躬耕陇亩”,意思很简单,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回去耕田了。那么,诸葛玄是在去荆州见刘表前死的呢?还是已经见了刘表后再死的呢? 百度一下说的是,诸葛玄在去往襄阳的途中生病,于河南平顶山病逝。诸葛亮不愿意投靠刘表,就去了卧龙岗。南阳卧龙岗,位于襄阳北100公里处,而新野,恰巧在两者中间。 (这里有个疑问,很多人都认为,此时的诸葛亮应该是在隆中。并且《三国志》裴松之的注里面“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所以才有出名的隆中对。裴松之是为陈寿的《三国志》做注,在查阅各种资料后,把与陈寿《三国志|》里面写的有出入而不能判断真伪的地方,经过慎重考虑后标注出来。上面的这句话就是裴松之标注出来的。也就是说,汉晋春秋所写的,诸葛亮的家在隆中,这句话裴松之是有疑问的。但是,裴松之也没有找到资料证明诸葛亮当时不在隆中,所以没有对这句话提出反驳,仅仅是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结果很多人直接就把这个当成了史料,成就了隆中对。 再看一下,这句话的出处是汉晋春秋。裴松之的注里面,很多是出自魏略、晋书等,都被提出了反驳。 还有,最有力的证据还需要来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说明,诸葛亮躬耕的是南阳的卧龙岗。 所以这里采用卧龙岗。) 《三国志》中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也就是说,对于诸葛亮把自己比作是管仲和乐毅,大家都以为他在吹牛,把牛吹上了天。和诸葛亮相熟的崔州平、徐庶却表示深信。裴松之在这里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像诸葛亮这样的有识之士,至少应该懂得谦虚,如果他评论徐庶三人入仕可以做到刺史郡守,这还算过得去。但是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的话,未免也太过了。所以裴松之对此提出质疑。 诸葛亮是否真的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并且在很多人面前吹嘘过呢?我们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死了,这件事情对诸葛亮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诸葛亮一开始是跟着诸葛玄去当这个豫州太守的,结果太守说没就没了,自己的至亲叔叔最后还死了。原来官可以随便说撸就撸掉,如果自己也当了这样的官,是否以后上面想把自己撸掉就撸掉,那自己的满腔才识和心中的理想必然也会付之流水。再加上当时汉末军阀割据群雄乱舞的社会环境,要想展现自己胸中的抱负和理想,估计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自己组织军事力量推翻旧制度,成为真正的一把手,到时候想撸谁就撸谁。如果不具备第一条件和能力,那么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辅助者,二把手。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说明他很清楚自己要选择的是第二条路。同时对外释放一个信号,他要选择一个军事力量去辅助,这个是双向选择的问题。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你想有生之年发光的话,最好还是把头冒出来。如果选择被人挖出来才发光的话,估计要等到你死后万万年。主动冒头需要分两步走,第一,自我介绍,第二,得到别人的认可。 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应该属于自我介绍,只是这个自我介绍在很多人看来,是吹牛。吹不吹牛,更深层次需要看你是否具有伯乐的眼光去了解这个人。诸葛亮当时向很多才识之士都作过这种自我介绍,这是广撒网。最终徐庶、崔州平对此表示深信不疑,这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 诸葛亮的才识得到了肯定,但是胸中的抱负和理想需要抒展还必须找到正确的军事力量。公元197年,诸葛亮去卧龙岗耕田的时候,刘备投靠曹cao还没有煮酒论英雄。当时在中原附近的主要力量有:曹cao、孙策、刘表、袁绍、刘璋、张鲁,韩遂。在这些人当中,曹cao手下参谋太多,郭嘉、许攸、荀彧、荀攸等等;袁绍、刘璋、张鲁、韩遂根本不会看重诸葛亮;刘表更不用说了;剩下还有一个,孙策。虽然只剩最后一个,但是江东内部并不像曹cao的地盘一样稳固,如果诸葛亮去找孙策,结果很可能和袁绍等人一样得不到重视。此外还有另外一个选择,等。毕竟诸葛亮当时只有16岁,完全可以蛰伏下来,等到自己需要的人出现。 一晃四年过去了,公元201年,刘备来投靠刘表,屯兵新野。这是一股新的军事力量。在这股军事力量里面,基本上没有拿得出手的参谋,而恰巧又有几个拿得出手的战斗将领,比方关羽、张飞。作为主帅的刘备,可以说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兵败了几次,投靠过很多人。最缺的无疑是参谋。而这一点,从各方面来讲都符合诸葛亮的要求。 使命,家族的使命。 诸葛亮的大哥是诸葛瑾。公元200年,江东发生了一件大事,孙策遇刺身亡,接替孙策的是孙权。诸葛瑾去了江东,被推荐给孙权,得到重用。 诸葛亮有两个jiejie,大姐嫁给襄阳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