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卷 跨洋远征 第十八章 尊重对手(求票,求月票) (第1/2页)
如果说,果敢号挨了纳尔逊号这个重量级对手一记重拳,被打得昏头转向,步履踉跄,还丢掉了一条胳膊,那么纳尔逊号就被六个身材矮小,行动快捷的刺客捅了八刀,而且刀刀致命。 短短一分钟内,八条鱼雷先后击中了纳尔逊号战列舰。 纳尔逊号因此获得了两个世界之最。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同一轮攻击中内被数量最多鱼雷击中的战列舰;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艘先被鱼雷击中,并且因此战沉的战列舰。 别说八条鱼雷,以纳尔逊级战列舰的水下防御能力,三条重型鱼雷就足够了。 可以说,水下防护性差,是所有条约型战列舰的通病。 要在三万五千吨的标准排水量之内,装上八门或者九门十六英寸或者四百毫米口径的主炮,并且使其航不低于以往的战列舰,还得保证其主装甲带,以及关键部位的防护装甲能够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承受住自身主炮穿甲弹的轰击,所有条约型战列舰都得牺牲一些性能。 早期的条约型战列舰牺牲的几乎都是水下防护能力。 纳尔逊级就是典型代表,为了控制排水量,其主装甲带没有延伸到舰底。另外,还得利用独特的火炮布置方式减少防护区间,缩短主装甲带的长度。结果,有限的舰体空间不但减少了携带地燃油量。缩短了续航能力,还在设置防鱼雷隔舱方面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即便在后来的改进之中,纳尔逊级也没有像伊丽莎白女王级那样,在舰体两侧增设防鱼雷隔舱。 当然,导致这一原因的不是排水量标,而是纳尔逊级的主机功率过低,如果加装防鱼雷隔舱,将大幅度增加排水量。增大航行阻力,从而使其原本就不算快的航降低到无法接受的程度。 当然,从根源上讲。这仍然是限制排水量导致的结果。 正是这些因素,英国海军一直不太重视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其在海军中地地位甚至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因为在规避鱼雷的时候选择了右转向,所以这八条鱼雷全部击中了纳尔逊号左舷从舰尾到舰体中部这一段范围之内。 不用说,结果是灾难性的。 集中布置在舰尾地动力系统,以及推进系统最先遭殃。当然,位于舰尾左舷方向上的三座副炮炮塔也被殃及。 最严重地是,舰尾左侧舱室进水之后,即便向舰右侧舱室注水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即便能够使战舰恢复平衡,也会因为进水过多。导致战舰沉没。另外,主机停止运转之后,由主机带动的电机也就成了摆设,而没有电机提供的电力。抽水机就无法工作,也就无法将海水抽出去 当然,在战斗之中,战舰失去动力就意味着灭亡。 只是,纳尔逊号的主炮并没有变成哑巴。即便在尾倾过了十度,舰几乎被抬离水面的情况下,战舰上的九门主炮还在出怒吼。 这既是海军英勇无畏的表现,同时也是纳尔逊号垂死地挣扎。 只是。这种挣扎多少都显得徒劳。没有主电力供应。炮塔只能依靠备用电机,而备用电机的功率相当有限。无法使炮塔全转动,甚至无法将弹药库内的炮弹及时提升上来。另外,在舰体严重尾倾的情况下,位于部地炮塔也难以瞄准目标。 果敢号上的四门主炮也在不断的开火,不断的将炮弹洒向纳尔逊号。另外,果敢号上所有能够指向舰方向的副炮与射炮也加入了战斗,将那些不足以击穿纳尔逊号的装甲,却能杀伤暴露在外的英国海军官兵的炮弹打了过去。 海面上,两头钢铁巨兽支撑着伤残地躯体,用仿佛无穷尽地炮火留下自己的印记。 英国海军官兵是值得敬佩地,即便到了最后关头,他们都没有离开战斗岗位,没有停止战斗,没有向对手低下高贵的头颅。 只是,在战场上越值得敬佩的敌人,越应该消灭 四点过五分,也就在纳尔逊号中雷之后大概七分钟,从果敢号甲炮塔一号炮射出的一枚穿甲弹撕开了纳尔逊号b炮塔左侧的主装甲带,一路闯过了数道装甲隔舱,最后进入了纳尔逊号的主弹药舱。 剧烈的爆炸中,纳尔逊号高高抬起的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