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卷 跨洋远征 第十八章 尊重对手(求票,求月票) (第2/2页)
从主弹药舱处整体断裂。 一万多吨重的舰砸落在海面上之后,仿佛仍然不愿意就此被永远掩埋在万顷碧波之下,又在海面上坚持了数分钟,然后才翘了起来,如同一副巨大的铁棺材,也如同一个致死都在傲视敌人的勇士一般,沉到了海面之下,沉入了数千米深的海底 被斩之后,纳尔逊号的后半截舰体也没有立即沉没。 直到四点二十分左右,这截长达一百二十多米的舰体才翘起了,露出了满目疮痍的舯部,带着数百具英国海军官兵的遗体,以及数百名来不及逃生的英国海军官兵,跟随先行一步的舰,沉入了数千米深的海底。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沉没之前,纳尔逊右舷尾部f2炮塔里的副炮还在开火 这一幕,也让果敢号上的官兵肃然起敬。 数百年来,除了新近崛起的美国与日本海军之外,真正赢得了帝国海军尊重的就只有英国海军。实际上,帝国海军从来不认为日本海军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在更多的时候,帝国海军将日本海军视为跳梁小丑。另外,帝国海军也只是敬佩美国海军,或者是以一种看待暴户的眼光看待美国海军,而不是打心底尊重美国海军。 可以说,数百年来,英国海军既是帝国海军的学生,又是唯一能够与帝国海军抗衡的对手。如果没有英国海军,欧洲就不可能摆脱帝国的控制。如果没有英国海军,欧洲老牌列强就不可能与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如果没有英国海军,欧洲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强大。 能够赢得帝国海军的尊重,算得上是英国海军最大的荣誉吧。 就在纳尔逊号遭到摧残的时候,罗德尼号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四点不到,南海号就将交战距离缩短到了一万米之内,而且还在继续逼近。此时,罗德尼号上的三座主炮炮塔都被打掉了,就连其左舷上的三座副炮炮塔也被南海号的主炮一一点名。 没有了动力,没有了主要还击手段,罗德尼号变成了一艘靶舰。 四点二十四分,在连续挨了至少五十枚四百毫米穿甲弹之后,罗德尼号的主炮弹药舱被击中。与纳尔逊号一样,大爆炸中,罗德尼号从距离舰大概五分之二个舰长处断裂。 万幸的是,十分钟前,罗德尼号的代理舰长下达了弃舰的命令。 这至少让三百多名英国海军官兵避免了与罗德尼号一同葬身大海的结局。当然,这些英国海军官兵必须在战俘营里呆上好几年,直到战争结束,才被6续遣返。 四点半之前,罗德尼号就从海面上消失了。 可以说,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最终沉没的方式,暴露出了其最为严重,也是最有创意,最受争议的设计缺陷。 三座主炮全都置于舰,必然使三座主炮的弹舱集中在一起,结果就是一枚穿甲弹就有可能同时摧毁三座主炮,而集中设置的主炮弹舱不但难以增加防御隔舱,还导致主炮弹舱被击中之后,难以迅注水灭火,以免弹舱爆炸。 说白了,如果集中布置主炮能够提高战斗力,为什么帝国与美国海军的战列舰从来不采用这一设计,反而是法国海军,这支二流一般只算得上是三流海军热衷于这种设计,而英国海军也是因为受到条约的限制,而仅仅只在纳尔逊级战列舰上采用了这种设计方式呢 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便没有这个致命的设计缺陷,两艘纳尔逊级的命运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区别只是沉没的度而已。如果站在海军官兵,特别是英国海军官兵的角度来看,早沉与晚沉却决定着成百上千名官兵的最终命运。 两艘战列舰上总共二千六百七十五名英国海军官兵,最终只有不到四百人获救 这其中,有三百八十二人是罗德尼号的官兵,纳尔逊号上的英国海军官兵只有七人幸免于难。而且,这七人中有五人是了望员,另外二人是右舷射炮的炮手,他们都是在纳尔逊号被鱼雷击中的时候被震入海中,从而得以生还。 只是,战斗并没有就此结束。 就在白佑彬命令第625驱逐舰编队去打捞落水人员的时候,北面传来了炮声,而且是主力舰的主炮出的沉闷炮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