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卷 浴血鏖战 第四十六章 利益冲突(第二更) (第1/2页)
修改战略计划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战争爆发的时候。同盟国集团并没有统一的战略方针。当时基本上是各打各的。既不协调。也不配合。最多只是共享情报。并且在战略资源上相互支援。相互帮助。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帝国与德国在大陆战场上的好几次战略进攻因为协调不到位。结果遭受了惨败。 随着美国参战。并且成为了协约国集团的领袖。同盟国集团也开始加强战略合作。 在同盟国集团第一次首脑会议之后。帝国、德国、土耳其与意大利等四个主要成员国进行了第一次战略合作。当时。确定以太平洋为主战场。帝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获的胜利。或者打下胜利的基础之前。其他成员国都要尽量协助帝国。并且在其他几个主要战场上牵制住协约国的兵力。 正是根据这轮战略磋商的结果。帝国加强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投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帝国可以放弃其他战场。比如。将原第11舰队派往大西洋。就是帝国在确保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优势之后。为稳固其他战场而做出的努力。 只是。帝国主导的这次战略合作进行的并不顺利。 太平洋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也是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两个最强大国家直接对抗的战场。要想获的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就要击败美国。而击败了美国。就等于获的了战争的胜利。也就是说。帝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乏力。目的是打击美国。以最直接的方式获的胜利。 这同时也是最艰难的方式。 美国的本土面积是帝国的百分之六十四。人口是帝国的百分之七十二。七十一年时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帝国的百分之八十三。当年工业产值是帝国的百分之八十九。其本土拥有战争所需要的二十八种必要资源的二十六种。且储量极为丰富。 在这些代表国家战争实力的基本国力因素中。工业产值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以七十一年为例。美国的钢铁产量基本上与帝国持平。发电量是帝国的百分之九十二。重油产量是帝国的百分之一百四十八。煤炭产量是帝国的百分之八十七。化工产品产量是帝国的百分之九十五。橡胶产量是帝国的百分之一百一十三。 与工业产值密切相关的还有国内运输能力。 同样以七十一年为例。美国的国内的铁路通车里程为帝国的百分之八十一。公路通车里程为帝国的百分之一百零四。航运载重吨位为帝国的百分之七十三。其中火车机车数量为帝国的百分之八十八。汽车保由量为帝国的百分之九十六。千吨以上船只数量为帝国的百分之七十一。 另外。美国在七十一年的粮食产量为帝国的百分之七十七。 从这些数据就能看出。美国的实力不比帝国差多少。各项主要工农业指标都与帝国极为接近。其爆发出来的战争潜力绝对不比帝国差多少。 如此一来。要想迅速战胜美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一点。在七十四年的几场关键战役中就表现的极为明显。 虽然美军输掉了几次关键战役。但是在实力严重不如帝国。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美军没有被彻底击溃。甚至没有出现战略大溃退。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了。 进入七十五年。美国在参战二年之后。其战争潜力完全爆发了出来。 实际上。在七十四年下半年的时候。美国所发挥出的战争潜力就已经在战场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这半年之内。美国向英国提供的战略物资达到了二千七百八十四万吨。同比增长百分之一百五十六。环比增长百分之七十四。向俄罗斯提供的战略物资达到了一千九百三十七万吨。同比增长百分之二百三十一。环比增长百分之一百六十七。向西班牙提供的战略物资达到了一千四百六十八万吨。同比增长百分之七十三。环比增长百分之三十 相对的。在这半年之内。帝国向同盟国的另外三个主要成员国提供的战略物资仅有四千八百六十八万吨。仅为美国向协约国三个主要成员国提供战略物资的百分之七十九。如果算上双方在航运途中损失的物资。那么帝国在七十四年下半年输出的战略物资仅为美国的百分之五十三。 同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