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_第十二卷 胜利之途 第四十章 大敌当前(第一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卷 胜利之途 第四十章 大敌当前(第一更) (第2/2页)

2舰队又无法及时成军,为了稳住北大西洋上的战局,陈锦宽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可是,即便他下达的任务都能完成,帝国海军也面临着很尴尬的处境。

    到三月底,最多就只有十六艘快战列舰在太平洋战场上活动,而美国海军到时候至少都有十二艘快战列舰。如果其正在维修的北卡罗来纳号南达科他号亚拉巴马号与佐治亚号能够在三月份修复,美国海军也将拥有十六艘快战列舰。

    即便到了年中,帝国海军获得了四艘省级乙型战列舰,美国海军也很有可能在此时获得另外四艘罗得岛级战列舰。

    显然,在这一轮造舰狂潮中,帝国落后于美国,或者说帝国海军的策略出了问题。

    据后人分析,帝国海军当时太注重破交作战,结果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型巡洋舰,从而减少了快战列舰的产量。另外,帝国海军错误的估计了美国的战争潜力,认为美国很难在七十六年44年之前大批量建造快战列舰,因此压制了快战列舰的产量。最重要的是,帝国海军太重视技术了。

    在建造省级乙型战列舰之前,承担战列舰建造工作的几家造船厂不但承担了海外领地级大型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还留出原本用于建造快战列舰的船台,准备建造海军上将级大型巡洋舰。导致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帝国海军认为省级的防护能力不达标,且火力偏弱,取消了第三批八艘的订单,准备直接建造防护更好,火力更强的省级乙型战列舰。

    结果,省级乙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出了问题。

    最初的时候,海军要求为其配备四百五十毫米主炮,可新式舰炮的研制工作严重滞后,根本赶不上战舰的建造进度。后来,海军才决定继续采用四百毫米舰炮,却要求将主炮的数量提高到十二门,也就是增加一座三联装炮塔。结果,前期完成的设计基本上被全部推翻,仅重新设计舰体就花费了四个月的时间。

    另外,建造过程也不是很顺利。

    特别是在复合穿甲弹问世之后,海军认为省级乙型战列舰的防护能力也已落后,要求加强装甲防护,最终搞得造船厂不得不临时停工。直到情报部门证实美国没有研制复合穿甲弹,也没有大批量生产复合穿甲弹的能力之后,海军才降低了防护要求,造船厂重新动工。这一折腾,又浪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由此可见,如果不出这么多的问题,省级乙型战列舰肯定能在七十六年44年年初服役。另外,如果海军获得了准确的情报,削减大型巡洋舰的建造数量,完全有能力在七十六年44年年初的时候建成第三批至少八艘省级战列舰。

    不管是提前完成四艘省级乙型战列舰,还是多造八艘省级战列舰,结果都将截然不同。至少,在七十六年4年初的时候,帝国海军不会为美军实力暴增而感到头痛。

    当然,从长远来看,帝国海军的展策略并没有问题。

    美国海军急功近利的建造罗得岛级战列舰,却因此耽搁了蒙大拿级的建造工作,导致其新式战列舰,特别是配备了十八英寸舰炮的战列舰迟迟不能服役,最终成为了美国海军战败的关键原因。

    另外,为了建造更多的战列舰,美国海军削减了在其他战舰上的投入。

    不说别的,打到此时,美国海军作战舰队中的辅助战舰仍然采用了战前的技术标准,其性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帝国海军已经开始建造多用途巡洋舰与通用驱逐舰,其辅助战舰的战斗力远远过了美国海军。

    另外,美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也是参差不齐,在第二次中途岛海战中,美军表现拙劣,足足有七艘大型巡洋舰战沉,而帝国海军仅有一艘大型巡洋舰战沉,就足以说明美军大型巡洋舰的性能确实比较糟糕。

    更重要的是,疯狂造舰之后,美国在相关技术上的投入就少得可怜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雷达技术,参战三年,美国战舰的性能已经逐步追上了帝国海军,可是其雷达的性能却远不如帝国海军。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在雷达研制上的投入只有帝国的三分之一,且从事雷达研制的技术人员不到帝国的一半。

    当然,对此时的帝国海军来说,必须撑过眼前的难关,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