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天堂_(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 (第2/4页)

我的痴迷,我就象村里人常讨厌的馋丫头一样馋电影。不要说观看,单是早早地到放映场地去占据有利的放映场地又叫做“占场”就足以让我幸福不已。

    若是遇到跑片,通常要分成两拨,一拨在“占场”叫做坚守阵地,而另一拨则必要不远夜路跟去观看叫做“跟踪追击”。

    其实,以当时的年龄,“看”的成分肯定多不过贪图热闹,因为常有禁不住睏而睡过去的现象。

    其时,父母因为习惯了我的痴迷已从总不停地呼喊着找孩子转为置之不理,少了这种令人生厌的寻找,我有好几次睁开眼都发现,电影早已散场,天已蒙蒙亮,无疑地成为我赖以吹嘘并令所有玩伴垂涎三尺的事情,因为我竟能拥有如此在孩子们中间并不多见的自由和因此能够熟练地复述电影的情节:伟大领袖教导我们……终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敌人。

    这几乎是当时所有电影的过程与结果,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反不如那些程式化的语言更有诱惑力,譬如****一般是“同志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冲啊”,而****则经常是“弟兄们,冲啊,冲上去,三个小娘们儿,四两大烟土”。

    这些语言很快就成了孩子们中间的流行,自是要被拿到游戏中模仿。

    除了模仿,便是讲,这是我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只要有人问及,虽然大人们出于逗孩子的心理必会有人问及,但即使无人问及,我也必会找理由讲说一番,否则就无法抑制自己的兴奋与冲动。

    其实,以我的表达能力,自是含混不清的,但绝对能够让人听清****打败****的结果,说着总还要模仿其中的某些大人物的语言与动作,令大人们引以为奇,便常要逗我,问:到底谁胜了?

    答:****又胜了。

    通常的便是一阵捧腹大笑,而我则甚为自得。

    或许出于对家长的恭维,人们便会故意啧啧感叹:这孩子与众不同,日后必有大处。

    尽管这只是一些劳作之余的玩笑话,刚教训过我的父亲脸上居然也会因此泛起一丝幸福的笑,我便以为自己为父亲挣得了荣誉而更加得意妄形。

    玩笑话对于不知天高地厚自尊心必极强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因为象我这种只顾贪玩且痴迷于大人和老师都不屑的小人书和电影的孩子,很难找到鼓励,即使这样的鼓励,也是从自我感觉中找到的,倘不这样,必会有更多的不快乐。

    ——善于从自我感觉中找到鼓励,也算是我的一点与众不同的长处吧,正是这点儿长处让我快乐地度过了童年,也正是因为这种自我感觉的鼓励让我更加痴迷小人书和电影。

    且不说这段痴迷对我的后来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只说这段痴迷无疑是短暂和值得留恋的,因为它很快就在不知不觉中被为学业而拼搏所取代:

    起先不可避免地要靠师长的重压和荣誉的引诱,后来才渐渐地明白了“有所得必有所失”的道理,大概直到高中的时候才突然有了责任意识,尽管这个所谓的责任不过是要改变由我父母创造的明显落后于其他人家的家庭现状,却成了我用功的唯一理由和动力。

    在我看来,始终保持着优异成绩直至考取大学是我对这个家庭的最大的责任。

    因此,我强迫自己几乎摒弃了所有的欲望而把精力全部用到了学业上,却总以为自己是清心寡欲毫无所好的,更不会去顾及小时候的那段痴迷,偶尔念起,也认为不过是小孩子贪图玩耍的心理在作怪,尽管我仍常会把解决难题比作“攻克碉堡”。

    人的心理总在因时因境地变化,必要有一番经历之后才能变得客观起来,到现在虽说心理还没有达到我们所说的客观的程度,不少问题却已明确清晰起来:

    再去看自己,已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无疑地,尽管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人总在不停地变化,但有一点儿东西却是不会变的,那便是人骨子里的东西,即使在我努力地摒弃欲望的时候也没有变。

    ——尽管我按照多数人“学理较学文更容易找工作”的观点选择了学理,但我的文科成绩明显优于理科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从小学到高中,我最喜欢语文,因为那些关于战争的课文,就不能不说是小时候的那段痴迷或许已变成了残存对我的影响。

    逢有这样的课文,我常有一股难以掩饰的冲动,往往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就能倒背如流,我曾经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自己玩心太重定力不足而深深地自责过。

    如果说及至进了大学我把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用在了去图书馆翻阅关于战争的书籍或者宁肯失去正课时间去观看电影或电视剧是因为压力的骤然减轻而放任了自己的爱好的话,那么至今仍对那些拥有残酷杀戮场面的影片百看不厌便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了:

    我显然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安详稳重的印象,可为什么偏要嗜好这些狂热的东西——血腥与好斗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小时候的那段痴迷的影响?难道我的骨子里居然有这么一些东西?我不想给自己下这样的结论,难免要惴惴不安了。

    人最难的便是认识自己,除了不敢正视自己的原因之外,就是无法面对认识的结果。

    我敢断定,除非有我们的聚会,便不会有这样的发现。我曾经认为,有谁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此人必定可称之为英雄,因为这个认识的结果必能够让人勇往直前。

    然而,这个认识往往要滞后于人的发展,只有到人的性格到达某个转变的临界点之后,才会因为某个偶然的事件触动突然发现。

    这么说并不等于否定认识自我的重要性,相反地,足可以证明这个认识过程的逐步累积性,也就是说,认识自我是一个从不间断的过程,这个过程隐藏于人的清醒意识之外,我们姑且称之为模糊认识,这个模糊认识在不停地扣打着自我并不断地累积,待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导致人的突然发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