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天堂_(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 (第4/6页)

之间的交往,即所谓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应该说在这种以经济为基础的来往中人的感情渐渐地能够变浓变深至亲与信的地步,却仍离不开人的勇气与选择的支撑,首要的自然是人必须要乐得去做,只有有了去做的想法才能够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才能最终去做好。

    还有另一层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单纯经济上的亲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经济而结成亲信根本就不应该称之为亲信而只能是因为经济利益而结成的纠缠不清的死党,而且必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没有背景的人涉世之初恐难以做到。

    咱们所说的当然是涉世之初的那种,不仅仅需要以经济为载体,更重要的还是要敢于说谎话敢于搬弄是非而面不改色心不跳以极大地扭曲自己来满足亲信另一主体的需要。

    我的失败,恰恰就失误于此。——只要能够有所发现,哪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我也常常会跟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兴奋不已。

    这个总结理所当然地发生于我答应与阿凤结婚并因此而比副课老师更早地调入了乡机关之后,当时的我整个人几乎无一处不透着兴奋,只觉冥冥之中必定有什么东西在主宰着而总能让人苦尽甘来。

    我便有这样的长处:兴奋不仅不会抑制自己的思想,反而会更活跃更富创造性。

    所以,我才能轻松地感觉出乡机关里比山村小学更加炽烈的亲信之风,就有了这个总结,并迅速地与我那位虽然神秘却极令我崇拜的岳父关于亲信的一些言词结合起来而让自己对于亲信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就象经商必须确立一个目标一样,做人亲信的选择必须要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单纯地依据另一主体的表面和现在的职务,必须要有一个全面地把握:

    不忽视现在的哪怕已面临退休的领导,这个时候正是他们不遗余力为人的最佳时期,否则,单是他们的余威就足以让你功败垂成。

    也不能轻视他们的继任者,即使他(她)现在还不是一把手甚至正落魄,关键地要看潜力,对于这样的潜力者如不能做他(她)的亲信,也绝不能得罪他,切记凡存在都有理由,凡事切不能做绝,必须要给自己留下有朝一日做他(她)亲信的余地。

    倘若二者之间果如现实中所通常表现的那样存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则宁肯暂时独享寂寞也绝不可以图一时痛快而介入其中,这个时候往往最能体现人的素质和能力,必要保持等距离地亲近,准确及时地捕捉把握信息,随时注意调整自己,以防陷入图一时便宜而近视的极端,从而影响自己的大局。

    前面的讲述中曾提及,人是绝不可以试验的,稍有懈怠就会追悔莫及,更要避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后果。

    在官场上,没有多少诚信可言,且不能因妇人之仁而毁了自己。毁了自己的例子比比皆是就不一一列举了,只说必要谨慎再谨慎,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的常有。

    历史上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与经验教训足以汗牛充栋,可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多的遗憾甚至悲剧呢?除了个人素质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强烈渴望下的经历,按照我的体会,与这种经历相结合的经验往往能够被灵活地运用并持之以恒地坚持。

    如果说我算是获得了成功的话,就应该归功于那一段经历。当然,这样的经历必需要机遇,机遇难得并不是没有,关键的是把握机遇的能力。

    生活往往这样,七拼八凑意想不到就获得了成功,事后想起来仍难免会有诸多的“倘若不如此就不会那么”的感叹。这就是机遇,也是我对做人亲信的最后概括。

    但事物常常有多个不同的侧面,仅了解一个侧面显然是不够的,就如咱们所说的亲信,单从做人亲信的角度看,无疑是片面的。

    幸而我做人亲信的经历让我获得了成功才有了成为亲信另一主体的机会,非是我要啰嗦,如果不能了解亲信的另一主体,对亲信的了解无论如何都是不完整的。

    如此便是个亲信选择的问题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想做过多地理论探讨,只讲一段不曾重复的经历,希望兄弟们能从中有所收获。

    开始讲述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我们县官场的亲信之风。可以说,此风正炽,只要沾了“官”字,无论大小,似乎没有亲信就无法完成原本正常的工作任务,而且以其更加牢固更加隐秘而明显区别于山村小学。

    说其隐秘,便是因为常有相互见了面甚至连话也不说的竟然也是死党,任你经过多少年的观察就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相善非定抱脖搂腰,仇敌未必头破血流”,我做科长时就有这样的感觉,但亲信往往就要从那些所谓的曾患难与共的朋友中产生确是个不争的事实。

    ——人在与人交往上都存有恋旧的惰性,我就这样,只要条件允许,宁肯去信任故交。

    说起来,这样做也不对,所谓的故交,不过是早认识了那么一段时间,彼此间能够省却磨合的时间而尽快地进入状态。事实上,后交往的人经过必要的磨合往往也不乏精英。

    这些当然都是我现在的认识,在当初象我这种以自身经历为基础所形成的认识除非出现重大的变故往往极难改变。这主要取决于人的意识的条件局限性,即人处于不同的层次其境界和看待问题的视角就会不同。

    及至我做了乡里的一把手亲信观念果然就淡了许多,从本质上看,任何的一把手都不可能从主观上希望把事情办砸而总企图有所成就。

    因此,尽管我岳父再三强调“必须坚持首先不出事”的原则,但我还是围绕着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努力着,既已有了目标理应如此。

    说起亲信,似乎只要有利于我目标实现的人都应算是,很明显地,我在努力地保持着平衡。

    那时在我看来,亲信之风甚至曾变成了不正之风,只要存在此风,不可避免就会出现小圈圈而导致矛盾产生内耗,我宁肯忽视矛盾的些微积极作用,也绝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己目标的实现,所以就严格地率先垂范。

    由于我曾一度认为这或许就是我的目标几经反复的原因之一,如愿以偿地做了副县长之后,被强压于心底的亲信观念竟又渐渐地泛了上来,因为市场经济的诱惑实在太多,甚至只要能保持我岳父所谓的“不出事”都难,亲信此时或许可算作一种缓冲吧。

    然而,尽管有不少人都在象我当初一样削尖了脑袋去争做权威人士的亲信,但此时我却发现亲信其实是不易找的,并非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人才,主要是因为“亲信”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概念——有人想做,也有人需要,但必须靠找。

    因为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假想和设定的习惯,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自己做人亲信的经历,我总喜欢拿自己去比别人,所以总难满意。

    非是我过于挑剔,而是看似强梁的官场实际上却没有永远的强者,甚至可以说压根儿就没有强者,因为除了层级之间的牵扯之外,单是同层级内部的拳打脚踢就足以让你手足无措,所以必须小心再小心,便没有一个完整的日子。

    事情无疑是能够类比的,以大比小或者以小比大或者以圆比方以方比圆,虽然不同环境有不同环境的感受,但道理却是相通的,即有人称之为的换位思考。

    尤其在官场,这种换位思考是必须的,尽管大家嘴里说的可能是仁义道德,心里却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不少人显然是在把这种换位思考当成了为自己寻找解决自己为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至此,我居然仿佛理解了校长和自己当初的为难,因为校长与副县长之间虽不属于同一层级却实在有太多的类似,从某种程度上讲,副县长甚至比不过山区小学的一名校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