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天堂_(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 (第2/4页)

我当初最为自得的长项,或许因为做过教师的缘故,我讲话总能保持清醒的思路而从不绊磕,而且声调平平仄仄能够做到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只要一说起话来总能吸引不少的人。

    所以我对此极为自负,甚至要认为若要从政必要先有一段做教师的经历。

    任何人的强项被人斥责为致命的弱点,不可避免地都会愤怒。我感觉他已明显地限制了我的自由,所以我不愿意见他。原定的每周一次的见面已让我借故一拖再拖地拖了下来,终于某一天他来了电话我才极不情愿地跟阿凤一起去看他。

    此时,他或许已把我当成了自己人,说话就随便了些。前面的讲述曾提及,他说话并不絮叨,这时更是直奔主题:做人该是有个目标的,在乡镇有在乡镇的目标,去县里有去县里的目标,尤其注意不能嘴太碎。

    嘴太碎?我重复着,声音里分明已带了讥讽,委屈居然倾泻而出:我现在哪里还有嘴碎的资格?我看,倒不如做一辈子乡丁算了。

    倒非我着意牢sao,我当时确看不到任何光明,单位里的科室主任的位置塞得满满的,即使争做科室主任已属不易又何论其他。

    实践证明了我的短视,短视就足以让人偏离正道。且不说大家已经知道了的后来的结果,只说我当时注意到他漠无表情地翻了翻眼皮,半晌没有吱声。

    这时候,阿凤又娇嗔着围了上去,这也算是她的强项,半娇半嗔着就能把我的意图说明白。话当然只能由她说,这老怪物终究是她爹。

    不料,他听完后只是释然一笑,那笑竟也是极隐约的,若不是细心的人极难发现,必会被他眼里的不屑所蒙蔽。

    阿凤有个习惯,遇事必先想到他爹,仿佛他爹就是个无所不能的救世菩萨。由于我当时的见识和远不如后来那样对他的了解,阿凤的做法恰恰是我最反感的。

    对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来说,绝不会去相信什么所谓的救世主。所以,我对于这次并没有得到什么承诺的会面不会抱有象阿凤那样多的期望,尽管阿凤再三地重复那句无数次地说过已足以令我耳朵生茧的“这是我爹一贯的风格”,并劝我切不要着急。

    这显然是在安慰我,当时的我是不需要安慰的,我不会就此沉沦下去,我搜肠刮肚地思索,自负的智计百出竟是如此地百无一用。但绝不轻言放弃,这是我的性格。

    就在苦苦地坚持似在挣扎的时候,机会说来就来了——我们科长突然间就提拔至乡镇做副书记去了,科长的宝座出现了空缺。

    对于不明真相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用白刃战来形容其时的竞争绝不为过。

    可这个位置只空了两天可以说我还未来得及反应过来,局里就开始传言我将要做科长,而且传言很快就让去乡镇做副书记的科长所证实——他说他推荐了我。

    果然,局长就找我谈话了,而且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按照规矩,局长谈过话已是铁板钉钉了,之后的不过是程序问题了。

    我晕乎乎的,竟自以为终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才华终是得到了承认,因为谈话时局长给我的评价还是蛮高的,尽管他还是提醒我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威信。话里的意思显然是嫌我的威信不高,我的威信又怎么会不高呢?我不服,但我还是装作谦虚地接受了。

    恰于此时,另一个意外发生了:我们村爆发了大规模的群访事件,反对村支书每人加收一百元提留,而我爹就是其中的组织者之一。由于镇党委的参与,一百元的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纠正。问题是,支书对镇党委的干预怀恨在心,恶意地又把矛盾引向了镇党委加收的五十元上面。

    说实在的,那个年月困于各项事业费的压力,镇党委多收个三十五十也算不得怪事。倘若真有人提出来,镇党委理由还是能够找出来的,但终究还是有点儿理亏。

    正被上访胜利“冲昏头脑”的村民们自然经不得村支书的撺掇,他们就认定了“多收就得退”这个理儿,有错就不能改吗?非得要求镇里退回去不可。

    镇里当然是不敢退的,这可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若是引起了连锁反应镇里岂不乱了套?于是,就百般安抚,却终是无法向只认“死理”的村民讲清楚。由于村民上访时曾以我这个所谓的“县官”压人,镇里就派人找到了我。

    难道村民反映的不对吗?我也认死理儿,只反问道,任来人再三地试图说服我,我只是置之不理。迫于无奈之下,镇里找到了县里,县里又找到了局里,最后还是推给了我。

    我当然把自己的理儿重又向局长复述了一遍,局长哑然失笑了,态度和蔼却不容商量地说,你的任命已经下来了,还是好好想一想吧,暂时先不公布了。

    话里居然有作废的可能,我想不通,但这毕竟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我决不能因小失大。

    岂料我认死理儿,村里人更认死理儿,当我吞吞吐吐地终于把意思说明白时,我爹立马就火了:这样的官儿,咱们不做也罢。语气竟是同样的不可商量,我不由感到了绝望。幸亏我娘,她拖着病体逐家逐户地去哀求才总算让事情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所以,提及这段经历我就难免要耿耿于怀了。

    说起来,也怪我作茧自缚。自从进了乡机关,村里人自要高看我一眼,逢年过节回家总要有不少人轮番请我。这在农村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受了敬奉必要以诚相待。这是村里人的规矩,这样的规矩无疑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虚荣心得到满足的人说起话来舌头就大,吹嘘几句在所难免。而村里人别人说话或许不信,自己人说话却是非信不可的了,又极富正义感,于是就有了群访事件。

    至此,我方始渐渐信了岳父。但若要说自觉地照着去做,还是要到我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后。这是自以为是的人一个显著特点:顽固坚持的东西带有强大的惯性,即使遭到了否定,仍会滑行很远。

    岳父偏是这样的人,事情从不主动去点破,往往要靠人的感悟。

    确如他说,教的曲不中唱,只有感悟了的东西对人来说才是有用的。

    但人不可能事事都去感悟,因为感悟太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