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_第一百七十四章 红楼三十八 反串 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四章 红楼三十八 反串 四 (第1/2页)

    ““簪菊,蕉下客”,这蕉下客三字仍然让人不免莞尔,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探春果然男子风范,本是折菊来妆,却连写两个男子,而且陶渊明多次在各人诗中被提及,可见“采菊东蓠下”的影响深远,也可见曹雪芹对陶渊明之神交之深,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菊化为冷露,化为香霜,显然菊之冷傲已遍染周围,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这里仍然颇具男子气概,而且虽说“凭他”,但仍有“高情不入”的感慨,所以探春内心还是在乎别人的“笑路旁”的,

    ““菊影,枕霞旧友”,影,湘云虽然是一个重要人物,但如同黛玉在贾府象客一般,她在贾府也如同影,不能久待,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这“三径”出自陶渊明,也多次出现,也可见要用“菊”作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雪芹对陶渊明的推崇,而菊借影偷移小路上,可见诗的翅膀是想象力,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烘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这里更是通篇都是极细致的想象,可见湘云丰富又细致的心理,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这里想象更达到另一层次,菊影中甚至还暗含香!

    ““菊梦,潇湘妃子”,黛玉第三首,一定看官期待,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这个想象可谓入魂,菊夜晚醒,已上云月,即菊已经入梦上天,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这里表明了曹雪芹一个态度,庄子和陶渊明虽有“世外”的相同处,但在曹雪芹心中,陶渊明的份量显然要重于庄子,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黛玉的思乡之情借ju花来发,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失去双亲远离家乡寄于篱下的黛玉,这两句是对她非常真实的梦醒心情写照,

    ““残菊,蕉下客”,探春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也不怕作这“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探春的诗很“写实”,探春本身也是个实在的人,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虽然仍是诗句,但仍很写实,说探春是不亚于凤姐儿的管理贾府之人,从诗句中也可以看出,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不但菊残,而且万物都开始残,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这是非常明显的探春将来的境遇,探春远嫁塞外,这两句正是分离时嘱咐泪语,这两句也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众人看一首,赞一首,”,显然都是倾力之作,可见湘云和宝钗的题出得好,而且不限韵也立了大功,

    ““彼此称扬不已。”,自己写的诗自己明了,突又见他人的好诗,自然会称扬,

    ““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正是,李纨虽作诗有限,但不说众诗能看得分明,至少其中的高潮之处还是能看出来的,

    ““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黛玉化身为菊作诗,可谓诗诗精妙奇异,咏菊大气深入,纵横古今,李纨评为第一,很明眼很公道,

    ““《问菊》第二,”,黛玉诗又夺第二,恐怕自从海棠诗李纨评宝钗为第一后,现在就无人会说李纨偏向宝钗了,问菊与菊可谓互问互怜互敬,其奇巧和菊的内在可谓淋漓尽致,得第二非常之妥,

    ““《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黛玉再夺第三!其实三首诗的力度不相上下,只是分写菊的各侧重,甚至可并列为第一,

    ““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自然,

    ““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探春写的最好的,湘云写的最好的,宝钗两首也入选,细细看之,虽也许只是差之毫厘,但也数十分公道,

    ““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宝玉自然偏向黛玉,但这诗裁却真的是公道,

    ““黛玉道:"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诗再好,总有那么一丝弱点或说缺憾,黛玉深知这一点,但玉尚无完玉,也许一点点瑕疵,反而更完美,而这“纤巧”二字,正是黛玉的特点,所以也许反而还是优点(XX注:大白纸为何也偏向黛玉,莫非和宝玉一样也中了魔?(外人注:怎么?也被诗感染了?说什么“为何”,不是偏向,试想,如果少了黛玉的诗,这ju花诗会当少了多少诗的气氛!(XX:说我呢,你也被感染了吧))

    ““李纨道:"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李纨深爱才,这话的不但真实而且其鼓励作用对很多人是很大的,

    ““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黛玉的评诗也巧,但评的却同样是“巧”的诗句,也许这两句正好触动其心思,却未必是众人心中的“妙绝”之句,

    ““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齿噙香‘句也敌的过了。"”,难道是男子评诗和女子评诗有些不同,我却不认为这“口齿噙香”是咏菊的妙点所在,

    ““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光“沉着”两字,当然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