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_第二百七十八章 红楼七十三 大事 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八章 红楼七十三 大事 一 (第1/2页)

    ““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痴,懦,绣春囊,累金凤,都是矛盾进一步展开的字词,

    ““话说那赵姨娘和贾政说话,忽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忙问时,原来是外间窗屉不曾扣好,塌了屈戍了吊下来。”这个理由奇特,曹雪芹应该是会围棋的,大概官子不好找,又不想重复,于是出来这么一个奇怪但又很自然的理由?

    ““赵姨娘骂了丫头几句,自己带领丫鬟上好,方进来打发贾政安歇。不在话下。”不在话下,将“已定下的丫头”似乎暂时搁下了,但“打发安歇”完全有时间来说,大概曹雪芹觉得说这个完全没有什么必要,贾政知道和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莫非他还能反对王夫人的话不成?曹雪芹可谓“成功”避开一个尴尬的内容,

    ““却说怡红院中宝玉正才睡下,丫鬟们正欲各散安歇,忽听有人击院门。老婆子开了门,见是赵姨娘房内的丫鬟名唤小鹊的。问他什么事,小鹊不答,直往房内来找宝玉。”奇怪,莫非来寻宝玉的仇的?

    ““只见宝玉才睡下,晴雯等犹在床边坐着,大家顽笑,见他来了,都问:"什么事,这时候又跑了来作什么?"”话里显然是有些不满的,显然小鹊这样跑进来太有些冒失,

    ““小鹊笑向宝玉道:"我来告诉你一个信儿。方才我们奶奶这般如此在老爷前说了。你仔细明儿老爷问你话。"说着回身就去了。袭人命留他吃茶,因怕关门,遂一直去了。”哦?原来是这样,恐怕有看官便会联想到前面的“外面一声响”,难道是小鹊在外面偷听弄塌了窗屉?而小鹊过来如此告诉宝玉,难不成她就是被赵姨娘骂的那个丫头?因不满或者还加上对宝玉的“好感”,所以跑过来告诉宝玉此“重大”事件?

    ““这里宝玉听了,便如孙大圣听见了紧箍咒一般,登时四肢五内一齐皆不自在起来。”宝玉唯一的“克星”就是贾政了,而这里曹雪芹又提到了孙大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的最多其余“三大名著”的显然就是西游记,而西游记里几乎只提过孙猴子,显然,曹雪芹对孙悟空这个角色是比较喜欢的,而如果再推开来去“详论”一下,曹雪芹对西游记的情节以他的“高标准”来看可能不过耳耳,当然,也没有其余小说能比得上西游记,而再大胆猜测一下的话,水浒传在他眼中可能有些“粗”和“俗”,但也没有类似“造反”小说能望水浒传项背的,三国演义在他眼中可能就有些“傻”和“呆”,当然三国演义在通俗历史小说中绝对是第一,(XX注:...到底是在赞还是在贬呢?(外人注:第一是写作风格不同,第二其余三个作者确实与曹雪芹有相当差距(XX注:如果让曹雪芹去写其余三部小说呢?(外人注:...说得好呀!...如果去写,据我推测,其余三部小说的人文及人性细节方面会极大丰富!(XX注:那还是不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了呢(外人注:...哎,你先问问曹雪芹有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及兴趣去写这三部吧!(XX注:...说得是!)))))))

    ““想来想去,别无他法,且理熟了书预备明儿盘考。”考试综合症,(外人注:...)

    ““口内不舛错,便有他事,也可搪塞一半。想罢,忙披衣起来要读书。”宝玉说到底还是很“认真”的,

    ““心中又自后悔,这些日子只说不提了,偏又丢生,早知该天天好歹温习些的。”哈哈,宝玉也会后悔?

    ““如今打算打算,肚子内现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二论》是带注背得出的。”不但背原文还要背注,不但知其表还要懂其意,要求蛮严格啊,而且是《大学》、《中庸》和《论语》,按现在来说,已经很是吓人了!(外人注:厉害啊!这还不够?!不是有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吗?(外人注:...功课和实治还是有差距的)

    ““至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哦,考试的一个方法就是提一句,然后背下一句,(XX注:这也太多了,不会读傻了去啊!(外人注:...你这话倒有道理,不是说这些书不好,而是从小就背得如此之多,确实骇人,如果只是背少量必要的,随着年龄增长再看其余的,相信会实效性更强,毕竟,这几部书并非人生的全部))

    ““至《下孟》,就有一大半忘了。算起五经来,因近来作诗,常把《诗经》读些,虽不甚精阐,还可塞责。”这里有一个夹着的“要点”,因兴趣而读和知诗经,比前面硬背四书五经显然领悟的要多得多,其实,可以硬背少量,阅读中量,涉猎大量,但象宝玉般如此大段硬背却也许真会填成鸭了,(XX注:傻鸭(外人注:...)),幸亏宝玉本能地将不适合他的一些或许多排斥在外了,

    ““别的虽不记得,素日贾政也幸未吩咐过读的,纵不知,也还不妨。”可见古时似乎只需要只知道那几本即可,而且一传就是一两千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