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_第二百九十七章 红楼七十八 悲心 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七章 红楼七十八 悲心 三 (第2/3页)

都又笑道:"这原该如此。只是更可羡者,本朝皆系千古未有之旷典隆恩,实历代所不及处,可谓‘圣朝无阙事‘,唐朝人预先竟说了,竟应在本朝。如今年代方不虚此一句。"”试想一下红楼梦前文所道的众官僚之模样至众太监手段,果然“圣朝”!

    ““贾政点头道:"正是。"”那是!

    ““说话间,贾环叔侄亦到。”好个贾环叔侄,贾环和贾兰在一处,怎么看怎么不伦不类,贾环怎么做的这个“叔”?!

    ““贾政命他们看了题目。他两个虽能诗,较腹中之虚实虽也去宝玉不远,但第一件他两个终是别路,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宝玉是主动排斥举业,自然将此能力“让”于二人,

    ““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直译过来便是若论真才实学,贾环二人远不能及宝玉也,而宝玉其实又真是远不能及如黛湘琴钗(外人注:这个比的!)

    ““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曹雪芹这里实话实说,不象前文某些地方弄些反话了,

    ““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未免拘板庸涩”,这里是相当客气的批评,

    ““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几乎等同于在骂当时的“读书人”三个字,(XX注:现在呢?(外人注:现在多读些书当然好))

    ““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拘较不得许多;”古人并非全是圣神,甚至几乎全都不是圣神,

    ““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味。”已经比所有古人矮了半截甚至七八截了,果然“无趣”!

    ““因心里怀着这个念头,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因为不“怕前怕后”,

    ““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这里有反话也有正话,宝玉此路是通的,只不过他当然还未到所谓“大家”状态,而且为宝玉后文两处“长篇”之作奠定一个“基调”,

    ““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都去稽考才能说,不说寸步难行,也是僵化生硬,

    ““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liu去。”这话说得不但客气,而且隐晦,这“正言厉语”仍然是贬义居多,而“这一种风liu”却更是褒义居多,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哈哈,这个是直接刺向贾政痛处,贾政年轻和年壮之时可谓“名利”心“大起”和“大壮”,而且为了这个“名利”恐怕也是“不遗余力”,但到此时也许才知道,当时的所谓“名利”没有后台和钱势如何能“成”?所以竟然也算是小小地“看破”,但其实仍然是被“逼”看破,内心深处的某些本质,比如这里的虚荣和附庸和所谓装正经仍然是改不掉的,

    ““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宝玉此时如此恐怕从遗传和基因上也是与贾政有一定关系,

    ““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规以“正路”,这正路当然应该是打很大的引号的,而且这里也透露出宝玉真还是有可能会在“规以正路”下“变成”贾政的!(外人注:够可怕!还好贾政和王夫人特别是贾母的压力下没有施此辣手!真是“因祸得福”!)

    ““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原来贾政是以“大原则”对宝玉一通否定甚至责骂,而此时所谓“细评”,才知确实还“不错”,

    ““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贾政的破原则又来了,恐怕据实而言的话,贾政内心深处还可能会认为自己这方面都不如甚至很不如宝玉,所以以一句“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盖过,

    ““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可见举业就是为“发迹”,而所谓“深精举业”都不能发迹,恐怕这举业也有相当地猫腻或笼统存在,

    ““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幸亏没逼(XX注:不过如果宝玉真被逼成“举业”了,如果真的“发迹”了,却也是何乐而不为呢?(外人注:...你这话似乎有相当道理,但是,这种“举业”,不稀罕也罢了吧,这种“发迹”,不要也罢了吧!))

    ““所以近日是这等待他。”宝玉的“春天”来了,

    ““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贾政“改变”得够快!只是这个时候才明白,岂不如宝玉早就明白的好?(XX注:早明白又有什么好处?(外人注:有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能明白(XX注:有时不明白也好啊,至少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是对的(外人注:好个一辈子!))))

    ““闲言少述。”果然是闲言,如果不仔细看曹雪芹话中的意思,还真是不折不扣的“闲言”!恐怕还有看官在说曹雪芹这里怎么这么罗嗦!

    ““且说贾政又命他三人各吊一首,谁先成者赏,佳者额外加赏。”不错,贾政之赏不但重速度,也重质量,

    ““贾环贾兰二人近日当着多人皆作过几首了,胆量逾壮,今看了题,遂自去思索。”可见“胆量”的重要,但也许“质量”更是重要,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