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_第二百九十七章 红楼七十八 悲心 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七章 红楼七十八 悲心 三 (第3/3页)

看下文,

    ““一时,贾兰先有了。”贾兰果然脑子快,不愧为之后贾家举业“发迹”第一人,

    ““贾环生恐落后也就有了。”好个生恐落后,自然强调速度,质量就不会太考虑了,所谓作完拉倒,

    ““二人皆已录出,宝玉尚出神。”显然,宝玉不是作拿笔写字,而是要写“神”,

    ““贾政与众人且看他二人的二首。贾兰的是一首七言绝,写道是: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第二句还不错,最后一句显然提升了整诗的意境,

    ““众幕宾看了,便皆大赞:"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源,真不诬矣。"”“大赞”是免不了的!况且确实还有些模样,

    ““贾政笑道:"稚子口角,也还难为他。"”贾兰恐怕是让贾政最“放心”的一个了,不但攻于举业,而且还很有些灵性,而且因为是贾政之孙,其额外疼爱更是宝玉等不能比的,就如同贾母疼宝玉一般,

    ““又看贾环的,是首五言律,写道是: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自谓酬王德,讵能复寇仇。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liu。”此几乎可谓流水诗,然后搭了一个似乎“象模象样”的“诗架子”而已,整首诗几乎无一句佳句,“官话硬话”充斥,几乎无一丝灵性,而且且看全诗的“情感”,无不透着一个“坏”字,即以已之“坏心”去看他人,则皆为坏心,

    ““众人道:"更佳。倒是大几岁年纪,立意又自不同。"”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赞”:正因为“大几岁年纪”,才“更佳”,这“立意”更是虚头巴脑的两字,

    ““贾政道:"还不甚大错,终不恳切。"”果然无大错,但这“恳切”贾政却评得是,这“诗”里竟丝毫看不出“诗人”的个人的一丝真正情感出来,仍然是透着那个“坏心”,

    ““众人道:"这就罢了。三爷才大不多两岁,在未冠之时如此,用了工夫,再过几年,怕不是大阮小阮了。"”仍然在“妆饰”,这“大阮小阮”更是令人产生恶心感,

    ““贾政笑道:"过奖了。只是不肯读书过失。"”贾环的确如此,读书嘛,肯定不如贾兰,灵性嘛,自然更不如宝玉甚至贾兰,所以才出来这么一首“硬梆梆”、“粗糙糙”的所谓“诗”,

    ““因又问宝玉怎样。众人道:"二爷细心镂刻,定又是风liu悲感,不同此等的了。"”这“众人”啊,赞人还真有“水平”哩!都是“赞”,对贾兰是“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对贾环是“三爷才大不多两岁”,都留有“余地”,但听着却都是“赞”,而对宝玉更是这里的“细心镂刻,定又是风liu悲感”了,可见他们却是真蛮了解这三人的(外人注:哎,倒是,可见如今这些后继之幕友是一代幕友不如一代啊)

    ““宝玉笑道:"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恳切。"”此话却很切题,即写成叙事诗,而且用了“恳切”两字来“应和”贾政,这父子俩其实某些细微地方是神似的,

    ““众人听了,都立身点头拍手道:"我说他立意不同!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便是老手妙法。”宝玉在这方面果是“老手”,所以说这“众人”实在“会”赞人,

    ““就如裁衣一般,未下剪时,须度其身量。这题目名曰《姽婳词》,且既有了序,此必是长篇歌行方合体的。或拟白乐天《长恨歌》,或拟咏古词,半叙半咏,流利飘逸,始能尽妙。"”这番赞虽然仍是“不遗余力”来赞,但宝玉值得此赞,所以竟然也恰好相合!所以拍马屁的不但要有水平,而且该拍的时候一定要用力拍在屁股上,当成拍马屁的至少中上水准(XX注:才中上水准?那最高水准是什么?(外人注:最高水准?难得一见,而且也许最高水准的话反而有正面效应的(XX注:...这么高深(外人注:当然,因为拍马屁也是符合人性的,所以较高水准或说最高水准是符合正面人性的(XX注:那这种高水准的也许就不叫拍马屁了(外人注:嗯,有道理,而且,就算不是拍马屁,这个也不能常用,常用就会飘了,就会虚了,甚至会“承受”不起了,但当然也不能不用,不用也许就会有些打击积极性甚至伤害到自尊,而且,要注意,拍马屁仍然要与说实话区分开来,比方说,如果你赞的时候是完全出于实际出于实话,这当然不是拍马屁(XX注:...分得这么细?够难)))))))))

    ““贾政听说,也合了主意,遂自提笔向纸上要写,又向宝玉笑道:"如此,你念我写。不好了,我捶你那rou。谁许你先大言不惭了!"”贾政这话虽仍是“责骂”宝玉,但其实已经罕见地与宝玉“通”了一次“心”,甚至拿笔代写,两父子在此时此处几乎可以用“合二为一”来形容,极其罕见也令人心中一动,而宝玉的诗够长,且到这。”

    “老曹真是字字皆有意,字字皆有文!”小戒叹道。

    “老曹是诸多事物的集大成者,”小猴笑道,“自然字字精深,含意丰富和远大。”

    “两位师兄极是,曹施主此书实在是集一生之精华。”老沙笑道。

    “阿弥陀佛,大千世界,曹施主玉树临风也!”小唐叹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