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五一章 红楼九七 黛玉之死 四 (第2/2页)
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这“点点头儿”又非常重要!正呼应前文黛玉与宝玉边笑边点点头的那“点点头”,即,仍然是黛玉对她与宝玉的情感的肯定,什么叫心愿已了而死而无憾,这大概就是了吧!(外人注:…这句话很重了!)曹雪芹已经把情写到如此的化境,即就算生命已逝,而情永存!(XX注:存在哪?(外人注:黛玉之所以能在如此伤身和伤心下竟能安静而去,唯一的原因就是情已经永存她的身心!(XX注:如果真有“情教”的说法,黛玉应该是女教主,宝玉应该是男教主吧(外人注:你可以这么认为,但最好能从心灵深处去体会,虽然能真正体会确实很难极难!(XX注:那怎样才算是体会到了?(外人注:…如果你能达到林黛玉这死前的心灵的安静程度和深度,也许你至少能体会到其中一二吧(XX注:…)))))) ““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这里也写得细腻,因为前文有细节照应:“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此时如此松手很可能会让黛玉摔下床去,所以叫作“两只手却不敢动”, ““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这里“瞧了瞧”同样重要,正是要将这些再重新过个目,重新过一下心,才能达到“静”的极致!(外人注:…唉) ““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这里的动作也交待得十分真实, ““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馀无几了。”这些写得非常形象!很是生动! ““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黛玉此时几乎如同已经死了一般!(XX注:怎么体会?(外人注:黛玉“瞧”完后已经最后再刻于心中,而且既然已经焚毁,就算已刻于心中,但也相当于割舍了人世间最后一丝牵挂,于是,这一刹那,“精神”上已经相当于完全“死”了!或者说,于“尘世”的“精神”已经完全“死”了!(XX注:…))) ““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这心里“突突的乱跳”极其形容!紫鹃虽然知道黛玉很可能难返,但好歹黛玉还能动能咳,但见黛玉此时如此,甚至怀疑黛玉此时已经没了,而一旦心中真正接受到这个“事实”传递过来的“信息”,即这“死”已经成了“既成事实”时,与当初的“想象死亡”已经完全是两回事!当然现在就是心里“突空的乱跳”! ““欲要叫人时,天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这些个细节也很是写实, ““到了次日早起,觉黛玉又缓过一点儿来。”正是,请注意,曹雪芹这里本来是可以直接写黛玉就死的,因为几乎所有“死前”要做的事都似乎已经全部做完,但是,为什么又要写“缓过一点儿来”?(XX注:什么意思?(外人注:…如果我没说错的话,大白纸是在说林黛玉之真正生命逝去在后文交待得太过模糊!而这里本来可以让黛玉去了,却又让黛玉“缓过一点儿来”,曹雪芹想做什么呢?(XX注:什么呀?回光返照?(外人注:也许你恰好猜中!正是在林黛玉回光返照的那小段时间内,黛玉也许才真正而亡,而怎么亡的,其实只要细想一想,便绝对不会是如此简单而几乎没有任何意义的躺在床上再次吐血而亡!))) ““饭后,忽然又嗽又吐,又紧起来。”正是!曹雪芹不会如此折磨林黛玉,这样写黛玉做完几乎死前的所有事:如和宝玉的见面,同贾母的对话,焚所有诗稿这样所有事,其实黛玉精神上已经“死”了,但身体该如何死呢?…请参考八十回前的黛玉葬花吧!(外人注:…这句话极重极重极重!) 四人沉默着,小戒好一会才轻声道:“怎样呢?” “这个,很耗心血的…”小猴摇头道,“无论是对黛玉对曹雪芹还是对真正能体会的看官们。” “仿佛看到曹施主内心那顶峰的影子了!”老沙突然大叹道! “可能只是偶然地拨开了重重云雾中的一丝,但却几乎是必然地一瞬见到了曹公真正的模样!”小唐长出一口气道!“虽然只是一瞬间,虽然只是如同一闪而即逝!” 小戒愣了半天,心道:“小唐也说大白话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