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六章印度殖民公司(三) (第2/3页)
泰姬所生地儿 夺了沙贾汉地皇位。把沙贾汉关在了一个可以看地方。算是沙贾汉与那泰姬地在最后地岁月里相望。感动了不少地人士白痴。 沙贾汉一直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地皇帝,对于唐同这种行为,颇为恼火之下,悍然动了三十万大军前来征讨,这位自大狂根本就没有想到,这印度士兵的战斗力之低下,简直就是在世界上排的上号的,三十万大军看上去强大无比,但论起战斗力来比那印地安人强不到哪里去,这一点,唐同从历史书上知道的很清楚地。 说起来历史书上有些东西是不可信的,实际上印地安人地战斗力绝对比印度人要强上一点,当初三千西洋人之所以能让有着百万大军的黄金帝国覆灭,不是因为印地安地战斗力太弱,也不是他西洋人太利害,而是西洋人以极卑鄙无耻的手段把天花,鼠疫这些传染病带到了美洲大6,让体中没有抗体的印地安人死伤了一大半,黄金帝国也从此覆灭。 这种卑鄙无耻地事,西洋人是绝不会把它写到历史书上去的,反而把印地安人说地无能无知之极,欺骗了不少象唐同这样的人,就象历史上建奴杀光了四川人,却把罪名推到张献忠头上一样,虽然张献忠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杀光四川人地罪名却是冤枉的,但建奴编上几本所谓的历史书,就欺骗了许多的人,把痛恨的矛头指向了张献忠。 三十万人马的调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么大的动作,根本不需要要间谍,唐同就已经收到了报,等到三十万大军长途跋涉到达郑和新州时,唐同手下早已经靠着海边构筑好了战斗工事,并且收拢了当地不少的小船,战斗打响之后,先威的是舰队上装备的火炮,数百门的火炮把印度士兵冲上来的队伍整个的犁了一遍。 只这一下就把印度士兵的前锋给打残了,随后那印度的指挥官也不敢再让士兵这样上前送死了,双方僵持了下来,唐同便把一万倭国协从军用小船沿着河道送到了印度军队的后方,两面夹击之下,几乎是在一瞬间,已经心惊胆战的印度军队便崩溃了。 这一战几乎没什么悬念可说,三十万印度军最终只逃走了五六万人,大部分的人成了俘虏,英国,西班牙,荷兰在这一次都派出了军事观察团,主要的目标就是观察唐同手下舰队上装备的火炮威力,当这三国的军事观察团看到这些新式火炮的程远大于他们国家的后,一个个更是忧心忡忡,与唐同一直关系还算好的西班牙人则直接派出了人到唐同这里,希望能从唐同的手中购买到这种火炮。 这种最先进的火炮自然是不能卖的,象那后膛枪一样,唐同一直严厉的让手下管理好后膛枪的秘密,并且制定了很严苛的纪律,这几年倒是没让西洋人现后膛枪的秘密,但战舰上的火炮目标太明显,只要是有心人,最终都会现这种火炮比西洋人的要先进的多。 沙贾汉在战败之后,似乎是这才想起大明帝国才是这个世界上的天朝上国,不等唐同第二次派人和谈,沙贾汉便派出了使者来与唐同和谈,在唐同的夺夺bī)人之下,唐同顺利的得到三百平方公里的租界,而唐同也放了那十几万的印度俘虏,并让沙贾汉赔偿了五十万两银子的赔款,总的来说,唐同的要求也并不是很苛刻。 唐同与沙贾汉手下的大臣签订了协定后,便留下了赵亚朋在租界内带兵驻扎,另外选调了一些唐家学校的学生加上一些大明来这里的商人,组成了郑和新州城的行政管理机构,而唐同自己则回到了大明城。 另外唐同还交代了手下一件事,那便是开始在印度寻找和培植代理人,唐同的手下新成立的报司很快找出了十几个符合候选人,唐同也没有再挑选,而是直接把这十几个都列入了培植的对象,一方面给与这些人军事上的物资支持,一方面鼓励这些人在各自所属的地盘内大量的种植烟草和鸦片。对于被唐同抰持到印度来地白莲教,唐同在租界内给他们划了一块大约五平方公里的地方,做为白莲总部的驻地。 同时,唐同也安排人给与了白莲教大量的物资支持,并且把一部分报人员安插在白莲教内,一方面是监督白莲教,另一方面则是让白莲教以后成为自己的报外围组织,帮助自己收集各地的报信息,对于唐同的这种做法,徐清涟心中虽知不妥,也只能暂时接受了。 不管怎么说,让白莲教地火种维持下去,让白莲教不至于在自己的手中灭绝,这已经是徐清涟最后的愿望了,而且,唐同还给白莲教一个很优惠地政策,那就是凡入白莲教的印度人,将支持他们不再向当地官府纳税,抽丁劳作,同时享有在莫卧尔王朝犯罪的豁免权。 这种方法,唐同其实就是向西洋人的传教士学的,不过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流行起来,徐清涟见唐同能想出这种方法为白莲教拉人,心中也不对唐同有了一份感激。 同时,唐同还让手下在租界内建起了道家地老君庵,慈恩寺,孔子大学,招收的信徒和学生都是印度人,佛教本来自于印度,但佛教在印度这时已经式微,唐同把这些东西弄到这里来,目地就是利用这些思想分化印度人。 当然,这一些都是软政策,唐同另一种更铁血的手段就是鼓励手下与那些印度代理人大量地掠夺印度人口,男的送去种植园和矿区,女的则用于鼓励那大明那些年青地男人移民到南洋来,凡是移民到南洋的,唐同地手下便会送一个年青的印度女子给他,这种做法虽然荒唐,却也吸引了不少大明地年青人跑到南洋来。 为了最终把印度变成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