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一章:重回箕山 (第7/11页)
了。”周扬拜道。 “等一下。”曹睿顿了一会儿,才道,“卫乡侯临终之前,曾经推荐了令郎接替他的职位,不知道周丞相意下如何?” “小康?”周扬心中一怔,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忽然提到周康,但心中仍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走上这条政治之路,于是推拖道,“犬子愚钝,难堪大任,还望皇上另择他人,比如——之前负责长安太守之职的夏侯楙,自从被皇上调回洛阳之后,听说一直闲在家中无所事事吧” “此人在关中任职时,多畜伎妾。”曹睿不满地道,“如果让他来修改律法的话,国家将会变成什么模样,朕实难想像,而周丞相眼光向来高明,还是由您来帮朕物色个人才吧” “微臣明白。”周扬心中暗赞,同时也更加确定了司马懿说过的话,曹睿果然放弃了在朝廷内与他明斗,而选择了暗中密谋着什么计划了。 第九十七章:劳役费损 当周扬在前线与蜀军交战的时候,卫觊曾经与散骑侍郎王象一同主持典礼制度的制定,而且针对国家现状,对于法律制度的恢复和建设极为重视。 卫觊认为刑法是国家最重要的工具,却往往被官吏轻视,代之以主观臆断。 典狱之官掌握着生杀大权,应由明法公正之人来担任,而往往因统治者对他们的轻视所用非人。 这是王政敝弊,国家丧败的重要原因,遂主张恢复西汉,并设律博士转相教授,使官吏和百姓们都懂得法律,以法治天下。 曹睿却对这些建议视而不闻,并非他不赞同卫觊的意见,而是为了对周扬进行削权政策,而大力动用了汉鼎钱庄的金库。 仅管有王肃和楚昭、张希闲他们把持着汉鼎钱庄,但是仍无法与曹睿这一国之主相抗衡。 耿直的卫觊多次上书言事,告诫曹睿要善于听不同的意见,留意于民间的声音。 尤其在这种战争连绵的时期,更需要爱惜民力,计较府库,量入为出。 “失去卫觊等同于去了我一条手臂。”周扬到现在仍觉得十分婉惜,叹了口气道,“现在一时间还真找不到由谁来接替他的位置。” “不知道哥哥回到洛阳之后,有没有注意到一些变化?”司马懿却转移话题道。 “变化当然是有的,比如陈泰究竟被安排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经让叶玄派人去查探了。”周扬道。 “恐怕怎么查也查不出来吧”司马懿却道,“倒是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似乎都被哥哥忽略掉了,比如卫觊先生生前所做的事情。” “卫乡侯生前将河东盐池收为官有,设置使者监卖,抽取盐税以买农具耕牛,供给归民,使他们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周扬看着司马懿仍在期待的目光,想了一想又道,“后来又主管重返家园的流民殖谷垦田,安定了人心,促进了关中经济的恢复,大力增加了的汉鼎钱庄的财源收入。” “后来呢?”司马懿自问自答地道,“皇上近年来大兴土木,劳役费损,以此为借口大量消耗着汉鼎钱庄的金库,试图用自己的人代替王肃,卫乡侯正是因此而多次上谏。” “这些我都知道,仲达究竟想说些什么?”周扬不解地道。 “皇上动用了如此庞大的资金与劳力,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令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司马懿继续说道,“虽然卫乡侯已经去世,哥哥也回到了洛阳,可是皇上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继续建筑宫殿,汉鼎钱庄早晚会被拖垮不说,就是民间所受的疾苦,也会为国家的将来种下了隐患。” “我真是糊涂透顶了。”周扬恍然道,“一直在想着如何自保,如何掌控国家的政权,却忽略了这一切最根本的问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司马懿苦口婆心地道,“民乃国之根本,若是朝廷中民间获夺私利的话,早晚会出大事,当年汉高祖正是农民起义出身,三十多年前规模极大的黄巾起义,也是一个历史惨重的案例啊” “我想到由谁来代替卫乡侯的位置了。”周扬忽然欣悦道,“陈留太守高堂隆,早在先帝时期,为了维护泰山太守薜悌的威信,而按剑震慑郡督军,乃是一位耿直的人。” “这真是一举两得的妙计。”司马懿不等他说完,立即拍案叫绝道,“由此人上谏皇上终止苦役,不但所得人心的是哥哥,而且还可以借此压制皇上继续消耗金库的行为。” “仲达闻琴即知雅意。”周扬微笑道,“那么我们即刻派人去把高堂隆召回洛阳,先看看此人究竟能不能为我所用再说。” 数日后,高堂隆奉命来到了丞相府。 周扬见他仍然身穿官服,一身风尘仆仆地赶来,连忙亲自为他接风洗尘。 可是高堂隆竟然拒绝,迫不及待地直接说道:“下官得知周丞相有意终止百姓苦役,就连夜赶来了洛阳。” 周扬心中暗赞,但还是先出言试探道:“不知道高太守对此有何建议?” 高堂隆奇道:“上谏皇上,本就是臣子该做之事,昔周景王不仪刑文、武之明德,既铸大钱,又作大钟,单穆公果断上谏而招弗听,泠州鸠对而弗从,遂迷不反,周德以衰,良史记焉,以为永鉴。” 周扬暗忖此人虽然忧国忧民,但是说话却罗哩罗索的,看来就算把他摆到皇上面前也未可听劝,不过倒是可以利用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为天下百姓办点实事了。 高堂隆又道:“如今小人好说秦、汉之奢靡以荡圣心,求取亡国不度之器,劳役费损,以伤德政,难道多修几座庙宇,多建几个宫殿,就可以兴礼乐之和,保神明之休了吗?” 周扬连忙示意他先停一停,才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高太守奔泼劳碌,还是先到房内好好歇息几日,改日本相将与高太守一同向皇上进谏,如何?” 高堂隆也觉得更多的义正言辞,应该在皇上面前说才更有效,于是便先行告退了。 周扬松了口气,心想那死去的卫觊是太不会说话,而这个高堂隆又那么罗叽吧索的,相信到了皇上面前,一定会让他听得头涨得两个大了。 早在一旁听得良久的司马懿这才走了出来,微笑道:“看来这次皇上有得受了,不过以皇上的性格,估计这么一点点小事仍是能够忍得住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真正做到终止苦役,如果这件事情无法解决的话,我们很难抽出时间到首阳山走一趟了。” 周扬点了点头,道:“不过我们也应该到修庙建宫的苦役处看看。” 司马懿道:“哥哥能有体恤民情之心,实在难得。” 翌日,两人便服到各个苦役的地方视察,方才知道高堂隆说的一点也不夸张。 无论年老少壮,都被派去了建宫筑城。 这次曹睿不但征召河南一带的劳役,也从山东、河北各地调来上千万百姓,有一大部分甚至只有十二三岁,其中还包括了许多农民,而使得原本耕种的农民人手十分紧张。 眼前这些苦役只是极小的一部分,看着他们面无表情地拖石运车,身体早已经不属于自己,更像是一架架瘦得皮包骨的机器。 “我真的很难理解,皇上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周扬看得心痛不已,浑身僵硬道,“如果说为了将汉鼎钱庄取代他的人,那么大量耗资兴许是一个最坏的办法,可是把这么多人投入建宫修庙上,我真的不明白建这么多宫殿他住得完吗?修这么多庙宇真的可以保佑到什么吗?” “帝王的心术,常人的确是很难理解。”司马懿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