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一章 坊间谣传 再让大义(大爆,求月票) (第1/2页)
绵花的种籽比较好办的,问题是脱籽纺织。其实纺织也好办,虽然纤维不一样,可在麻与蚕丝的纺织缥车上改进一下,还是可以的。再说了,李威也不要求什么工业。黄道婆的纺织机器他不懂,可那张弹棉花的弓,却依然记得。也种过棉花,嗯,仅于此! 特别脱籽,唐朝中原肯定没有相关的机器,那怕是最原始的机器。这要看岭南与高昌等地有没有,如果没有,甚至还要到大食看一看。当然,都不一定到大食去,询问一下大食的商人即可。 正在准备cāo)办时,忽然就听到坊间许多谣传了。 怎么查案子的,不大清楚,可传得神乎其神,什么贺光珍五探许家庄,什么关福星夜连闯八百里,等等,就差一点来一个五鼠闹东京。这些传言并不可怕,任何朝代都有,往往有可能面目皆非。主要李威听到一个最可怕的谣传。有的百姓很会联想,于是说了,皇后执掌了大权,迷惑了皇上,看到太子英明,授使许敬宗刺杀皇太子的。真正的幕后凶手是武则天! 还有敌人的,比如明崇俨,许彦伯也在洛阳,没有判问,但李威琢磨在这风头上,他们不会象许敬宗那么胆大。估计明崇俨呆在申州,都十分害怕了。至于许彦伯,祖父大人一死,他只能惶惶不可终。要么各个对武则天不满的大臣,他们都是老成持重之辈,万万不会做出此事的。因此,有可能来自民间自发的议论,毕竟这是一个男人的时代,看到武则天协助李治处理政务,有些老百姓想不开,特别是一些大儒,十分反感的。 许敬宗倒台,母亲无疑失去了一只胳膊肘儿,加上灾,贺兰敏之等外戚不争气,就包括杨思俭这个“亲家”都给她增加了许多麻烦,特别是许敬宗做下的这件事,而许敬宗又是她的宠臣。再加上这种谣传…… 李威一听脸色就白了。 老百姓也许是好心,可这种好心,却将他又架上了火架。 不但他,碧儿不大懂事,脸都吓白了,金内侍说道:“这些老百姓饶嘴舌子的,可恶啊。” 可恶未必,老百姓也是一片好心,同自己。嗯了想,别自己琢磨了,再给母亲一份大义吧。 将魏元忠他们喊来”丁嘱了一番,既然要给母亲了,就什么都不能对外透露。包括农庄那几个农夫,当然,吓一吓,他们多半不会说的。 “这个棉…”“朱敬则迟疑地说:“有大义?” 怎么着,比不上竹纸吧? “拭目以待”李威答道。只可惜对纺织不了解,但棉花产量远远高于桑麻,别的不提,有了棉大衣,冬天那个一穿暖和了,辽东以及北方就不再是苦寒之地。省得打了几十年,牺牲了无数将士,又让鞋鞠人与新罗人占去。并且因为冬天冷,没有可盖之物,有许多百姓就这样冻死了。特别是去年大寒大雪。再比如象祖父打完辽东,回来晚了,冻死了无数将士,于是李世民放声大哭。如果有了棉衣呢? 再说,自己小子也会过得快乐一些。但无论如何,今年冬天他还得熬。 朱敬则还是不氟不过太子吩咐,不向外透露即是。 然后求见母亲,不见! 多半也听到这谣传,不然自己都断了”早藉“母亲虽然恼怒,但不会不见。可众口悠悠,堵都不堵不住。实际上来到唐朝这几个月,从百姓嘴中听到对母亲评价不是很高的,所以李威估计母亲后变得如此暴虐,多少也与这个有关。亲戚对她不利,大臣对她不利,宗室反感,百姓没有好感,实际上却做了很多的…”心中不平可想而知的。 这一次是送功劳的,李威倒也不惧,母亲不见嘛,让人将母亲大太监李首成喊来 “见过下,”李首成到了,施了礼,可脸上不是很和气。 李威也不急,吩咐金内侍拿来五根金锭,大约八十多两,一笔很厚的礼物,说道:“李内侍,你为母后尽心尽力,孤很感谢,这些薄礼,请笑纳。” “太子,这是何意!”李首成忽然着恼地说道:“奴婢虽是一名内侍,但断然不会做出背主弃义之事。下请自重。” “可孤有一事,要立即面见母后。” “下,不是奴婢说你,也许下是无意之举,也许下是孝顺,可下的所做所为,你有没有考虑过两位圣上?”作为武则天最亲近的老太监,又担任着内宫一些重要的官职。 与李威说话,也无需多客气的。 “李内侍,孤很敬佩你的忠诚。但你这样指责就不对了。孤那一点做错了?不错,反击了贺兰敏之与许敬宗。然而他们是臣子,却处处想要孤的命。孤好歹是太子,父皇母后处执,孤无怨言,却任由一些小人宰割?是不是孤在终南山不必逃跑,让许敬宗的属下乱箭死,才尽了人子的孝道?” 嘴皮子功夫,李首成差了太远。 大半天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