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_第一百八十四章 四王看舟 裴炎上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四章 四王看舟 裴炎上书 (第3/3页)

、上官仪编过,又于前几年,请求追赠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为太子少保,可谓知晓古礼,这不是夸奖,知法犯法与不知法犯法,后果是两样的。刻意地提了这些事,然后说杨家管教不严,xiǎo娘子不顾太子妃份,对太子藐视,与贺兰敏之来往不清,让皇家éng羞。

    只是太子仁慈心软,两位圣上仁,才宽宏处置,依是许了杨家xiǎo娘子太子良媛份,但需在家中反思。这种宽宏千古未有。然而杨家如何做的?杨思俭不知悔改,继续纵容自家n儿进出东宫,妄图以美sè,蛊huo太子。然后是一大堆典故,什么西施、妲己、褒姒都出来了,说的意思,不是美sè不好,可有了美sè,品行不端,就是红颜祸水了。太子仁,臣很担心的神马。

    又责备杨敏,先前看到太子有些病在,于是厌恶,太子病好了,才追悔起来。这一说,就有些恶毒了。现在事已至此,贺兰敏之亦死,不顾两位圣上感受,死命缠住太子,以求得幸。正是青chun年少之时,如有万一,丑声将扬名千古史书。

    其实李威与杨敏也不算过份。

    诏书不让杨敏进宫,可实封了良媛,来往一下也算正常的,就是万一走枪擦火,接入东宫就是。

    但裴炎揪住了杨敏以前的事不放,确实杨敏做错了,也很难说清楚。

    对杨敏的种种做派,除了狄仁杰这些略略开明的人,能看得过去,一些酸儒们,到现在还没有看顺眼的。裴炎又抓住皇家的尊严与杨家的势利,以及诏书没有说准许进入东宫死死不放,就是狄仁杰来分辨,也辨不清楚。

    这只是第一炮。

    第二炮对准了徐齐聃,却没有说徐俪的事,而是说了徐齐聃另一件事。

    杨思俭编写了,但写章未必是唐朝官员中最拨尖的一个,只是许敬宗的副手,于其许他编写,不如说是赏赐一个美名。但徐齐聃章写得才是真好,许多人皆自愧不如。李治特别喜欢他写的章,因此,经常命他教导李威兄弟四人章。同时本职是西台舍人,每天要处理许多事务的。因为喜欢,李治特地下了一道圣旨,许他间一至。也就是“上班”一天,放一天假。

    但有可能因为是n儿烦心的缘故,多喝了几杯酒,将中的事泄出来。现在长安依是政治中心,除了少量的事务外,jio到洛阳让李治处理外,处理的事务,比洛阳还要多上许多。

    西台舍人每天要经手许多大事的,有的事能让百姓知道,有的事却不能让百姓知道。就是能让百姓知道的,也需各个宰相同意才能公告天下。这个错误犯得有些严重了。

    不知道裴炎从那条渠道得来的,也知道裴炎是为了裴家的n子做太子妃才出面怦击的。太子在朝野声望之好,自古罕见,是一块唐僧rou,去年杨家为了自保,多个堂兄弟还不上书自辨?再说弹劾的有理。

    说到底,此事,李威处理有些糙了,他只想造成一个既定事实。毕竟杨敏十六岁了,徐俪也十五岁了,事悬而未决,到了这个年龄,在这时代就有些可怕。

    却没有想到引发了这个后果。

    疏上,杨思俭与徐齐聃也有一些政敌的,有的大臣随声附和。但没有想到李治态度,这一次变得很坚决,立即为此事举行朝议,先是一道圣旨,将徐齐聃贬到蕲州做了司马,然后审理事泄的严重xg。

    没有几天后,徐齐聃没有动,再次发下诏书,居然流放到了岭南。

    然后又发下诏书,说了杨思俭的种种过错,也流放到了岭南,让李绩的弟弟李弼接替了卫尉卿之职。

    几道圣旨一发,就象六月天下了一场雪,尽管是六月,可是寒气bi人。这种寒气不是为杨徐两家生的,是为太子生的……

    最后悔的是裴炎,他也没有料到这一次皇上会一改以前的xg格,原来只是以为警告一下徐杨两家,也就达了目的,听到宣判的结果后,他呆坐在胡chuáng上,说了两个:“糟了”

    到现在为止,大家都知道裴炎名声很佳,却全部疏忽了他的智慧与野心,听到判决,就知道自己nong巧成拙了。

    这是裴炎的想法,大臣们,则在想皇帝对太子的态度。可就在这时,崔家逆流而上,反而看好太子了,悄悄上书,说太子东宫单薄,太子妃良辰佳需候一年多时间。因此,愿将崔莺莺充入东宫,做一名良娣,以塞东宫。再说,太子及冠了,东宫也需有后……

    难道崔家想乘虚而入?

    正在大家忧心仲仲时,听到这个消息,皆是啼笑皆非。……

    但崔家的介入,让一些大臣放了心。

    如果理由不充分,不会在这敏感的时候,崔家进入的。虽然说是名én望族,可也想家族壮大,也想子n好。

    狄仁杰依是不大放心,不大清楚崔家进入的原因,可看出来了,皇上对太子,已经是很不满。再次来了阎立本家中。

    “见过阎相公,”对阎立本,狄仁杰一直行师生礼的。没有阎立本,有可能就没有他今天。当然,那一次被同僚载赃,对他迅速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坐。”

    狄仁杰坐下来,又说道:“阎相公,虽然时人都说我为太子幕僚,但太子仁,阎相公也是知道的。这非是为臣本人,而是为了朝廷,为了这大好的河山,为了千万的百姓。”

    “阎某知道。”

    “可陛下两道圣旨,旨外之音似是不妙……”

    “阎某也知道,”阎立本说到这里,皱了皱眉头,实际狄仁杰早就委托过他暗中询问一声,可至今没有从皇帝口中得到任何的蛛丝马迹。甚至与李威一样的想法,认为皇上转变态度,甚是无理。毕竟儿子贤明,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人,做事也恰当分寸,一味地尽孝道,却不染权位。

    他也想太子平安无事的,终究向太子示过好,不为自己,自己权位已经很重,是为了儿孙。

    想了一下说道:“狄寺丞,你倒不用担心的,太子不会有事。”

    关心则àn,狄仁杰怎能不担心?对徐齐聃与杨思俭处置似乎合合理,可两人放在一道处置,未免会让人想入非非。

    阎立本又说道:“你可知道为什么崔家这时候将n儿送入东宫?”

    这是看好了太子,或者想乘而入了,毕竟太子仁,也有脾气的,这一次裴炎之举,对裴家n未必是好事。东宫中碧儿与上官婉儿份低下,韦家n又xiǎo。

    但阎立本问的不是这一层意思,狄仁杰摇了摇头。

    阎立本指了指天上。

    “阎相公,你是指……”

    “知道就行。”阎立本立即打断他的话。

    狄仁杰忽然苦笑起来,阎立本同样不住地摇头。

    ps:这是重要的一章,很担心大家说我虐主。终于码出来了,依是很慢,也不是很黑暗。有人对我说,写武则天的儿子,难免要写宫斗,可象你这样写得如同主角一样,不温不火,慢条斯理,让人急不得跳不得,也算是独具一格,听罢大笑。之所以崔家要乘虚而入,各位也许猜出一些。李治为什么转变态度,理由很简单,不过这一个包袱要过几十章才抖出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