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三国_卷八:刘曹联盟 第九章 献帝还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八:刘曹联盟 第九章 献帝还都 (第4/4页)

逐掉。

    这中间有什么隐情,原本以为放献帝回洛阳,他们依旧可以牢牢控制住地三人坐不住了。

    立时要求献帝和百官停止前行,先回长安再说。现今刚过潼关进入弘农境内,前方函谷旧关同样是有人守备的。眼见脱困有望。并且杨奉部曲失了坚城掩护。是无法与就跟在后方地十余万西凉大军相争地,早知郭汜。李这些人反复无常的献帝当然不甘心听其连篇鬼话,一边派人拖着,一边却在杨奉派出军士护送下欲渡黄河而到河东境内。

    早前根据地便在此处的总计有数十万的白波军首领李乐等人便与杨奉有过联系,求保全天书能够得到朝廷赫免。此时情况之下,献帝作出这等选择也是无奈之极。

    就在一切安定,只待当夜献帝便可轻舟随从先离此危境时候。经慕僚提示,郭汜,李以及张济识破了杨彪与杨奉的缓兵之计,直接翻脸相攻。

    大军混战之下,箭羽横飞,郭汜,李大军数次与狼狈奔逃的献帝一行只余百步,流箭多次从其身边飞过。随从护卫也是渐渐减少。

    濒临如此绝境的献帝,与杨彪一道也顾不得百官只能亡命奔行。他们若能脱身,则后面无论杨奉亦或是百官就便战败被俘,可有了白波军的掩护,郭汜,李只怕也会留些余地,不会妄意杀戮。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随同献帝一起逃命地许多文武官员,纷纷眼见敌军便要追上时刻,义无反顾的以微薄地血rou之躯领着少量士兵阻挡追兵。便是以着“螳臂当车”的无畏态度终于为献帝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也许他们并非是才能卓绝的良臣,但却无愧于真正的忠臣之名……

    献帝一行人终于在气力渐感不支的时候,到了黄河岸边,奋起余力上了一叶早已备好的小舟,立时便在船夫全力cao舵下,横越激流而到得对岸!

    知道献帝已逃到对岸白波军势力范围内,对于这些没少打交道的黄巾余党,郭汜,李是颇有些无奈的。而与留下应战,立营稳守的杨奉也是短时内无法分出胜负。没了皇帝,无论杨奉疑或者百官,在他们看来都是鸡肋。最后只得无奈退回长安。

    使得杨奉与百官也是逃过一劫,终于在八月中旬,也全数渡河到达安邑境内。

    白波军终究只是黄巾贼而非正规军,虽然李乐等人在得到了献帝地封赏后,对皇帝是比较客气地,但刘协在安邑呆着还是觉得浑身不自在。

    但他随从经过数次渡河,也仅是百人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再经数百里之地想去洛阳,只怕中间是福祸难料!

    八月十七日,终于等到杨奉领着一万五千余下兵员到达安邑的献帝,终于放下了心,开始与心腹们计划着如何摆脱这些白波首领们,直接往赴洛阳。

    有皇帝在手中,是很有底气地,这一点白波军的首领们同样是清楚的,故而奢望他们主动放行,这只怕却是有些白日做梦味道。

    就算加上了一万五千兵马,可对于只在安邑一地,便有十万军力的白波军来说,还是不够看了些。

    于是,献帝只得以各种怀柔手断,不断加封李乐几人官职同时,也在不断寻找着脱身机会。

    终于他等到了……

    八月二十五日,掌管半部并州的袁熙与高干,又发动了对白波军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除李乐之外首领皆领着大军前去支援,安邑便只剩下了约有五万人马。

    这种情况下,保护献帝离开,杨奉已有十足把握!

    八月二十七日,准备许久的献帝借视察军情之名,离开安邑城内住所进入杨奉军中。而杨奉则立即通告于构乐,尽述皇帝需得归回正统之地洛阳意见。

    李乐当然是不愿意的,但他从献帝的动作已经知道了对方去意已绝,特别是经过数番波折的杨奉从献帝中得到了布于洛阳之势力正从属于刘晔消息后,再来明白告之。

    自认时运不济,无法以五万军士将对方留下的李乐只得“好人作到底”,故作大度地派人送杨奉大军出城,取道河内而返洛阳!

    “朕观将军像模威武,却不知名姓为何?”

    揭开车帘的刘协看着护送在自己身边的,正是前番多次见到作战勇猛,只是因为时机不巧,他亦不能亲自询问的将领,立时便欣喜地问道。

    “某姓徐,名晃,表字公明,只是杨将军手下前军校尉而已。”

    徐晃见得天书动问,而现时于行军途中却不能行得全礼,只要在马上躬身恭敬地答道。

    “正是汝等勇猛将士之浴血拼杀,方能使朕有脱身之机。昔时三万余将士,今只余一半,朕之心痛哀哉……”

    刘协今年已有十五岁,本就有少年聪慧之名的他,现今虽然年纪尚少,但却极为成熟。触极前时那惨烈一战,数疑命将丧失情形,他顿时有感而发道。

    “只愿皇上能够平安归都,则为天下百姓之幸也……”

    天书被视作天下安定的像征,故而董卓妄废立天书,袁绍另令帝皇是被天下人所不耻的。在徐晃这等将领眼中,当然皇帝若能经此一劫再回旧都,重拾前番帝王基业,必然会使动乱的天下早早回复安定。

    这倒是是当之人信奉原因了。

    “希望吧……”

    刘协轻轻叹息一声,然后便放下车帘,心中却幽然想道:“刘书扬,按辈份汝是为朕之叔辈,但闻名不如见面,你真正能够如父皇所说那般,有使得汉室重兴之能,心中又会没有别样的心思么?”

    经过这些年的波折,刘协开始不再盲目信任一人,对于刘晔究竟会是如何一个人。没有亲身经历的他,不愿意草率作出结论,而去毫无理由地相信一个人。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除了刘晔之外,整个天下又还有谁能让他去相信呢?

    面对别无选择的事实,刘协只得将希望全寄于刘晔身上。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奈……

    兴平二年九月三日,天书刘协还都洛阳。

    接到消息的洛阳百姓,以及负责此处的田畴,赵明亲于黄河岸边相迎,同时派出快马回报于徐州的刘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