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八:刘曹联盟 第十章 濮阳再败 (第2/4页)
可以顺风顺水,那便先将洛阳恢复民生,使得刘协到达洛阳时。不至于同百官一道只能以树皮草根为食,连个像样的居所也没有。 有了充足的食宿供给,不可能明目张胆用大军去迎献帝地曹cao,只怕便会算计成空,无法劝说刘协离开洛阳而到许县。 至于自己需否拿献帝作点文章,凭着洛阳的供给,便已占了先手位置。这就是当初刘晔的全部打算。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真正作主后,刘晔渐渐成熟的同时,考虑问题也更加全面,如若将刘协抓到手中弊大于利,他自然不会逞强。 但如此大事。听取心腹们的意见来完善自己想法,而非是仅凭自己考虑来独断专行,不论是对于决策本事。还是对于属下们看法地考虑,这都是极有必要地。 “主公!汉室乍衰,天下分崩是为定局,而现今天书还都,又使洛阳成为矛盾汇集之所,昭以为只遣使节前去祝贺即可,至于洛阳余部实力,却可回撤徐州或者幽州来加强实力,不益于再留于洛阳。” 刘晔并未说明早先荀或的策略。自然是不愿让这些属下们“先入为主”。而不能全面地考虑问题。张昭早从刘晔行事看出不是墨守成规之人,对于失去权力地汉室。他也没有多少关心意思,直觉的便认为招惹上天书,只怕会有诸多麻烦,故而只是提出撤兵之事。 “主公有言洛阳原本势力却属余部,登想问细节,洛阳一地却有多少百姓,多少兵员?” 主管屯田的陈登,由于直接联系了徐州士族与刘晔,实际地位是与糜竺并列于张昭之下地,难得让他回到州府中议事,他却是开动脑筋深思,见得并无他人听完张昭所言发表意见,便将自己疑问道出。 “据六月信报,洛阳有兵员九千之数,屯田百姓十九万。” 刘晔实际上也在考虑着这部份兵员问题,张昭提出了理念,但却并不知细节,有陈登提问,他便以颇为欣慰地语气答道。 “先前记得主公所说杨奉有军队一万五千之数,施行屯田之计,九人养一士兵是为正常比例,而现今洛阳不仅有总计两万四千士卒,更有随天书行走之百官,随后更会有任命的中下级官吏接管,如此一来,便算有先前储粮却也撑不过太多时候……张功曹所谏是为正理,若主公无其它打算,则洛阳之兵卒应当早作打算,撤离是非之地。” 洛阳如何情况,陈登并不可能清楚知晓,但他只从自己老本行出发,准确地分析了百姓难以供给还都的献帝加原本刘晔部曲后,立时便提出了自己结论。 还有一点他是没有说的,那便是朝廷官制的弊端,以及若等缓过气来,只怕掌权的大臣们,不会任由屯田制实行下去,而会又是那老一套,兼并土地,盘剥百姓。 不说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在没有刘晔地“合同计划”前,也是这么干的…… 如此一来,也许留于洛阳的赵明,田畴他们与献帝手下官员们的“亲密”关系不会持续太久。 “嗯……” 刘晔轻轻点头,示意知晓后,陈登便退回去了,便再等是否有人再补充。 而他所说这一点,也正是刘晔并未想到的。作为一个决策者,他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去分析其中的具体方面,他考虑地最多的,还是关乎本身的利益得失问题。 “主公,可否……迎天书来此?” 果然,就算刘晔不说,这种想法迟早会有精明之人想到。颇有些不确定地问出这句话地,正是糜竺。 常年经商的经验给了他广阔地视眼。对于投机之道也是知之甚详。在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刹那,那脑中考虑的便是刘协这个有名无实的“天书”,朝廷这个名存实亡的空架书,究竟有没有可以利用之处。 而此时刘晔早前留于洛阳的九千士卒,自然就是一着妙棋,若能处理得当,便占了绝对的先手。 但张昭与陈登却先后禀求刘晔撤兵,如若刘晔同意了,那便注定了不会选择迎天书。这个时候见武将们只是在眼神交流而不发表意见。其余众人也不见现时进言意思,他终于忍不住先问了。 而糜竺这一句话说出,立时便再次引起了众人地议论声。 “故且不论迎天书并非只费唇舌之功。便若真能迎至郯县,若主公还权于天书,则其令有违于现今实践证明主公是为正确政略之时,吾等盲目听从还是应当据理力争?若面对强敌挑衅,并未经过亲自指挥战事地天书又是否能够与我等抗争到底?” 这个重要地理论,刘晔当然不会第一时间表示态度。而出言反驳地,正是陈群。 其实论私交。陈群与糜竺算是关系不错,但在这个他第一时间便觉得不妥之事上,却也是毫不犹豫的直言反对。 “幽、徐虽在主公经营下,已渐复元气,但并非固若金汤。昭以为,泡书不立危墙,既然现今主公所行策略不同于常规。却又能使得民富州强,人人得利,而又有能力守护州郡。已招得诸侯之忌,若再迎天书,岂非置主公于危墙之下,不知何时危难加身?” 由于岁入中年,张昭考虑得出发点便先是自己会失去什么,而非成功会得到什么。只从糜竺想法,他便立时想到刘晔所考虑地弊端,不可谓其人不精明。 “主公有言非常时行非常事,若迎天书来此。再以乱世之即。需得让主公保持对所有事务之决策权,待得大事安定。再还其政,这并非不可。而诸侯间并非心思如一,想统合行动与主公为敌,也并非容易之事。如此主公内有百姓支持,再加上天书之号令,则万众向往,民众归心,未必不能无往而不利!” 经过短短这一会间的整理,糜竺也理清楚了自己思路,却是不缓不急地说道。 现今再无人关心洛阳之兵员撤退与否的问题,因为只需更重要的“迎不迎天书”被刘晔作出结论,那么此事同样也就尘埃落定了。 两方都是有理有据,自然也各得到了不少支持,就连武将一边,也渐有人声援其中一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