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三国_卷八:刘曹联盟 第十九章 各有算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八:刘曹联盟 第十九章 各有算计 (第3/3页)

下反而最终出错地阴影抛开。只放眼于现时情况。看来却又是另一场洛阳大变结束时候,从刘子扬遣使教吾借道让其部曲经过之事,可见其必于短期内便会完全撤出,从此洛阳一地便只有杨奉那一万五千战力并不算极强的原白波军士兵了,卿等以为,面对这等情形,吾又当如何行动应变?”

    由于有孙乾的为使求见,故而曹cao在洛阳方面还未发出正式通告之时,便已知晓了必然会发生地刘晔留在洛阳一部军士完全撤出之事。

    就在十七日晚间。曹cao便在许县自家府坻中召来心腹谋士们。想着早作打算,以图应变。不至于事发时无有准备而不能得利。这也是曹cao一贯以来地行事作风,对于需要夜间商议不能休息,谋士们知道事情紧急,需得争分夺秒下当然也不会有心里嘀咕的想法了。

    “先前主公却也知道当时局势想要使得天子迁都于许县可能性极小,故而并未下死令要攸必须完成任务。攸为使臣赴于洛阳时,已知杨奉与田畴一部貌和神离,属下军士也多有矛盾。有今日一山难容二虎之事,已属于必然!而今主公内施行屯田,外则可早作打算,争取见时机合宜,立时便迎奉天子,那便可使得修耕植,蓄军资,奉天子以讨不庭之即定政略顺利完成!”

    荀攸可以算是现今曹cao属下智囊中进言最为积极,所提策略也极为有效,身份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以官职论,郭嘉是所有人中最低地,但实际上无论是谁都不能小视于他,原本便是曹cao惟一全心信任,并最终所决之事,必然有着郭嘉的最先肯定支持!

    而现在,郭嘉却是一反常态地早早发言道:“诸公与主公莫要忘记一点,前时已有四千兵员回到徐州,依着观察以及各地哨卡所报,他们多为早前在代郡便跟随刘幽州之人,那现今留于洛阳之五千余兵员,必然是为当地百姓中从军而成!现今有百姓与朝廷官吏发生冲突,最终求庇于田、赵二人之事,可见得若其迁离,这此百姓们地想法以及行动不难猜测……”

    郭嘉依旧是他的进言风格,话语并不说尽,只道明其中关键,然后由得其他人去依此考虑,众说一辞后,他再来作出总结,并表明态度支持一方或者坚持己见。

    这种行事方法在曹cao的眼中,是极为了欣赏的,他虽然精明过人,但同样免不掉许多极其有智之人却是生性多疑性子。虽然多智却又考虑之处极多,顾忌处处下,往往难以在需得立下决断的大事前立即作出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位像郭嘉一样不喜居功,又不欣于占据高位心腹能够挺身而出,直言其利弊实际上替他先作出了选择,这是极其难得地!故而对于郭嘉,曹cao心里的位置是看得比任何谋士都重要的。

    “依着百姓心意,应当愿意随军同回徐州,但是洛阳位于天子直辖之处,没有规矩行事,却得为刘子扬带来极大骂名。他的属下们未必不会想到这点,存了顾忌!而从其遣使来请于主公之事看来,必然就此事也与刘子扬作过联络。”

    满宠的话语意思倒是说得明白,就是他认为一向顾及名声地刘晔,对于这等于他极其不利之事所抱态度应当是避免发生的,也就是百姓随军回徐之事,并无太大可能。

    “伯宁此言虽有道理。却不能尽表实际情形!此洛阳之民非前时都城四围固定之民。他们大多是为刘晔初平三年时候聚拢之流民,实际上户籍皆不存在,凭何便言之必属于朝廷早就名存实虚之河南尹管辖?对于流民。历代都是鼓励各地郡县以及士族私人能够出力解决,故而就算刘晔要带走这些可算属于他救济的百姓。也能说得通!”

    程昱却是持着相反意见,先是从道理上说明刘晔就算真要“胡来”,别人也难以指责于他,然后却是话语再转,续而以另外方面说道:

    “实际上。无论此处田畴与赵明会否携民过境而返徐州,对于主公而言,都无太大影响!携民,则洛阳只怕不会剩下太多百姓,粮食急缺。终将无所供给后,朝廷百官以及杨奉的一万五千大军以何渡日?不携,则民众与洛阳朝廷矛盾激化,最终必然也会自发逃离,结果都是一般!面对无粮可用之军士以及天子百官,此时主公以奉迎口号迎接,何愁天子不归于许县?”

    “仲德此言大妙!”

    不用郭嘉表态,曹cao便清楚地知道这句话一定是最合乎实际情况的!

    说白了,决定这个最终朝廷军队官吏无粮可用情况的。还是他们自己对于百姓的态度……

    只要这个态度不改。刘晔对于洛阳百姓地去留决断,都只是一个急缓促使变化地问题罢了!

    正在愁于有刘晔余部。以及杨奉大军干扰下,难以“奉天子”地曹cao,现今见得事情已渐渐走向于自己极为有利地地步,当然由不得他不喜,而后所有地细作安排也就有条不紊地进行了下去……

    那么,万事俱备地不仅是赵明与田畴两个,现在同样也有目地更加明确的曹cao!

    七月二十日,每日只是草草参加朝议,在朝廷众多官吏以及杨奉奇怪的目光下经常会见于赵明与田畴的刘协,直接于这一日早朝间由中常侍宣读了田畴与赵明的上表,其中述言“职守已尽,思归旧属,而百姓多有不舍,愿意跟随良多,请皇上批复,准愿迁离者随军而行”。这个表章一出,当然是引得朝廷一片大哗,反对者极众,其中更是包括了太尉杨彪这个绝对忠于汉室地重臣。

    令人奇怪的是,刘协的表情极为的淡然,无论反对声音如何强烈,依旧是以“洛阳之地多有流民聚积,本无固定户籍,今准其入徐州由幽州牧、安平侯安置,请田、赵二位将军准备妥当后,可以此月底,次月初之际离都”作为结论。

    刘协虽然平日间多是听从大臣所言,但在少数自己有主见的问题上,却也是油盐不进,明白他这点地臣子们,立时便熄了请其收回成命念头,只是依着平日派系,于下朝后多互相往来,多番猜测其中究竟并想着往后之事……

    此后的十数天,刘协依旧是至少每过两日,必然会召见因为情势变得更加微妙,故而所带随从侍卫极多的田畴与赵明二人。

    而到了七月二十三日,忽然间御医诊断出刘协感染风寒,不宜过多说话,因为情况严重,十六岁的刘协又属于变声期的紧要时刻,故而极可能以后声音会有变化。

    于是其后朝议之时发言渐少,愈来愈喜欢以点头摇头,而以身边轮职之中常侍代宣准与不准,也不用多说理由。

    实际上,现今所谓朝议也根本没有极为重要之事,无钱粮自然没有依着官职发放俸禄,没有太多军队,自然也只能固衬于关隘,一切朝议之事都是形式上过场而已,往往有只是百官与刘协入宣政殿,然后无事启奉下再退朝而已。田畴与赵明二人,便浩浩荡荡地领着连绵数里的队伍,依着前时吩咐规矩地向徐州进发。历十一日,于八月十六日到达徐州郯县。

    而这时,正是刘晔招安于东海海贼取得最重要进展之时,难道洛阳的大变,便以这种最终结果而落幕了么?

    当然不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