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药田间_第三十六章 中秋佳节(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中秋佳节(上) (第1/2页)

    第二天傍晚,子涵就神采奕奕的回来了,问他考的怎么样了,子涵没有说的很满,一定能过,。但说了,考试的很多东西他平时都有学习过,答的还好。听到这样,大家也就放下心来了。

    宛宣在心里面鄙视着子涵道:你这小样的,明明有那么大的把握能过,还装,真是的。

    经过这段日子的相处,宛宣发现自己的家人都很有特点,哥哥子涵看起来挺乖巧的,其实,是个很腹黑的。娘亲柏氏,就算她在这小山村里面呆了有多久,也没办法掩饰她身上有一种大家闺秀的气息。

    而王氏一家,就特别的属于山村里面的,桃花温柔可亲,三郎憨厚纯补,而王氏却是农村妇女的典范,勤劳节俭,善良纯朴,但性子却有点软弱。

    宛宣把昨天炝的柿子,拿出来,削好皮,递给子涵尝尝,子涵看着还未成熟的柿子,和柏氏他们一样,刚开始都不敢吃,看着宛宣吃的香香脆脆的,也就切一小块吃吃看,这样一吃,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直喊着“好吃”。要不是宛宣阻止着说吃太多对身体不好,说不定昨天炝的就被他们吃完了。

    子涵边吃着柿子,边看着宛宣,越发觉得自己的小妹很不简单。最近,自己一直在忙于童生试,都没有时间和她好好的沟通一下。

    似乎从她精神正常起来之后,不管是刚开始的蟹蚌、珍珠、草药、调料、厨艺,还是建造房子的设计,家具的设计,现在做出的蜂蜜山楂、炝柿子,还有她与人谈生意的落落大方,被人怀疑的耿耿而谈,似乎都在证明着她的与众不同,既不会把自己推上风头浪尖,又会为自己的合理做法自圆其说。实在是很不简单吧,就连自己虽然懂得这些,却也没办法做到这样的。

    柏氏想把这些炝好的柿子拿去村子里面送人,宛宣想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正,自己家里面现在吃喝算是无求了,也算是小康家庭了。本来,还想炝好的柿子去卖,现在想想,卖也没几个钱,不如,就做个人情,回报村子里的人的关心、帮助。

    在说,村子里面有这么多的柿子树,听说,每年的柿子都是被鸟吃了,真是浪费啊!因此,宛宣就把炝柿子的方法仔细教予柏氏和王氏,让她们去教村子里面的人。

    子涵的成绩要三天后才能知道,但是,大家看到子涵轻松的样子,也就放下心来了,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了。

    柏氏和王氏正在准备过几天中秋节要的祭品,月饼是最主要的祭品,而现在的月饼都是需要家庭里面自己制作的,古代做月饼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在中秋节前几天就要开始磨粉、磨糖,准备好材料,然后在前一天在去做。

    宛宣跟柏氏和王氏了解到,现在的月饼不叫月饼,是从宫廷里面流传出来的,宫廷里面叫“宫饼”,民间俗称“小饼”和“月团”。因为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而现在的月饼制作就很精细,品种就有很多,有京式月饼,主要是在京城里面流行的;北式月饼,主要是偏北方,胡人地区流行的;南式月饼,主要是偏南方,蛮人地区流行的;还有他们这边的苏式月饼,主要是偏苏杭这边流行的。

    品种很多,味道和调料也有很多,就口味而言,有咸味、甜味、咸甜味等等;从馅心讲,有花生月饼、桂花月饼、豆沙月饼、蛋黄月饼等等。可以说,已经跟现代的水平差不多了,只是还没有现代那么多的花样。

    宛宣跟着柏氏和王氏一步一步的学习做月饼,想把古代这精细的活儿学习到手,这样以后自己想吃,就方便多了。

    柏氏她们先去村子里面的石磨上把挑选出来的麦粒弄碎,再用箩把面给筛出来,这个过程,要重复好几遍,看到宛宣直感叹落后的古代真不是人呆的。

    接着,在以1公斤白砂糖2公斤水的比例,煮沸搅拌溶化后加入饴糖,再煮5分钟左右,捞起来放好。糖浆制成后需存放3~5天,使蔗糖转化、发酸变软后用。

    这是要做甜的月饼,宛宣他们还想做咸味和咸甜味的,就还得去准备比如蛋黄、卤rou等等。

    把这些准备好,就留着等到中秋节的前一天在来制作了,宛宣一直怀疑古代又没有烤箱,这个月饼皮怎么弄得松脆、香酥哪?不过,人的智慧总是无穷无大的,当宛宣看到柏氏她们把灶台弄得像暖坑一样,也就明白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