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从天外来_第一百九十二章 进京(二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二章 进京(二更) (第1/3页)

    早在燕山上的时候,可贞但凡有时间,就在回想着上辈子是怎么进行灾后自救救助和重建的,然后又和林氏白氏一起商议,把方法细则全都记录了下来。

    又几经删改,在最近官府发布了赈济措施后,又再次删改,也是刚刚才重新誊写,装订成册的。

    黄管事早已对可贞手里的各种各样的小册子免疫了,接过细细一看,整本册子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对佃户和田地的救助。

    可贞知道小农经济的脆弱是很难抵御自然灾害的,一遇上水旱灾害,往往就会造成百姓伤亡背井离乡,甚至于铤而走险相聚为道落草成寇。

    所以,比起田地,对佃户的救助更是当务之急。

    留得青山在,才不怕没柴烧。

    黄管事细细的翻看了一遍,这册册子,完全是根据朝廷发布的赈济措施,又有针对的在住房、粮食、衣被、治病还有因灾造成死伤上,又增加了一些救济的条款。

    黄管事看到最后,手都有些颤抖了。

    “我先替那些佃户们谢过姑娘了。”

    “不敢当得黄管事这声谢,我也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早日安顿下来罢了。”说着又和黄管事商量起了这些方案可不可行的。

    黄管事亦是老辣之人,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和可贞细细商议了起来。

    可贞也拿了一张纸,随手的计算了起来。

    看着条列很多,其实说到底,也不过就是钱罢了。

    现如今,有的人家房子是不需担忧的,可也有的的人家,以土为墙不稀奇,可以草为瓦是肯定需要修缮的。否则能不能过冬都是个问题的。还有粮食、衣被、治病、死伤,都是需要钱的。

    细细算下来,二地主暂且不算,九十多家佃户,即便是解决眼下的困难,这笔支出,也实在不算少的。

    黄管事看向可贞的目光,也多了些意味在里头了。

    可贞虽也心疼,可到底也是心安的。起码,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大致的商量好后。又征询起了黄管事关于田地的事儿。

    在可贞看来,现在已是快到八月下旬了,若是上辈子。水稻遭了灾,还可以补种些别的。可这里的问题是在于,没有种子。不仅没有稻种或是可以补种的高粱红薯的种子,连秋播油菜小麦蚕豆的种子都所剩无几,都被洪水给冲走了。所以。即便是想补种些什么,也根本就没有办法。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给田地消毒,预备冬播。

    洪水带来的病菌是很恐怖的,若消毒工作没有做到位,来年的病虫害肯定会非常多的。

    关于农事。即便可贞现在已是入‘门’了。可这样大的灾害摆在面前,可贞又什么都不懂了,所以关于这方面。也写得很简单,关键还是要看黄管事的想法的。

    而黄管事对于可贞的想法是很认同的,一方面给田地消毒,一方面调剂冬播所需的种子。

    能把方案条例确定下来,可贞一颗心也终于安定下来了。

    上辈子。看过一些饥民流民的事例,可贞不希望自己名下的那些佃户们也经历那样的人间惨剧。能做一点是一点。

    黄管事和可贞细细商量好后,取了银票就一径去了乾丰找苏怀远了。

    相比较而言,这种时候,商行中,还是牙行遭受的损失算是比较轻微的。毕竟,很多牙行即便有仓储功能,可到底还是一手进一手出的比较多。所以即便有存货,可比起那些商家大户来说,也就不值一提了。

    更因为这场洪水前,‘春’蚕生意已是结束,而又因着洪水,今年的夏蚕秋蚕包括晚秋蚕都泡汤了,所以丝绸牙行的买卖,今年算是断绝了。

    所以,乾丰虽然很快就休整恢复了过来了,可是,也彻底的闲了下来了。

    苏怀远看了黄管事奉上来的册子,看了一遍,唤了自己身边的贴身小厮拿去誊写两册出来。又让人去请了白氏过来,三个人碰了个头,商量后,把具体需要采买的数字列了出来。由苏怀远身边的得力人和黄管事一同去采买。

    这时候,因着有着官府的运作和商户的自觉,所以一应生活必需用品的价格还算平稳,只是数量有限。

    不过供应黄管事的所需,还是足够的。

    很快的,粮食、油油酱醋、布匹棉‘花’一干物什,均已购齐。带着苏怀远拨给的人手,一径往城外去了。

    半路上,黄管事就遇到了一批相互扶持着进城打粥取米的自家佃户。

    而那些佃户们看到黄管事押着十几辆车一径往自家方向去的时候,问清缘由,哪里还顾得上要去打粥取米的,突然之间就有了力气,俱是自告奋勇的要替黄管事奔走。

    等到黄管事一行人到的时候,隔壁的周家‘荡’、王家‘荡’的凡是没有出走的佃户们也携老扶幼的匆匆往施家‘荡’赶了。

    黄管事就在施家‘荡’里长家刚刚新围拢的篱笆院里,开起了佃户大会。

    黄管事先把田地的打点修整说了一遍,才又细细的把章程说了一遍。

    即便所有的佃户们,都已然是知道黄管事是带着粮食来救济他们的,可这时候,还是鸦雀无声,听得万分仔细。

    可贞和黄管事细细商量过,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些物资救济补助一众佃户的作用,也为了规避道德风险,所以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公平合理地发放物资,将其给予最需要的人。

    而在这时候,受灾程度和户等就是考量的标准了。

    经过一年的光景,可贞已是基本上把名下的这些佃户根据贫困程度、劳动力的多寡都分拣出等级来了。所以这一则,很容易搞定。

    而受灾程度,黄管事再清楚不过了。

    因此,二者一结合,很快的就制定出了针对每家每户的补助方案。

    例如说塌房修费,都是根据房屋受损程度来的。像是住着茅草土屋的佃户。自然是受到的补助多。而像是住着砖瓦房的佃户,自然就不予赈济了。

    而像粮食,原本可贞想着,朝廷已是下令正赈、大赈了。那这方面,自己应该就不需要担心的了。

    毕竟,正赈是不论成灾分数、不分极次贫民,赈一月粮食。而大赈是在正赈外加赈十分极贫者四月粮食,次贫和九分极贫者三月粮食,九分灾次贫和八分七分灾极贫者两月粮食,七分灾次贫和六分灾极贫者一月粮食。

    如此一来。可贞想着,度过眼下的难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只是哪里知道,朝廷的标准。每大口每月只给米一斗五升,小口还要减半,这如何够的。

    所以可贞和黄管事又商量着,其他都不动,就把粮食增加到大口六斗。小口三斗。

    而油盐酱醋、布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