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六章 冷兵器介绍(背景介绍) (第3/7页)
扣在头上。国王头盔隆起,设有尖*。有的头盔*上有圆形饰物,如同鸟冠。 新王国时代的鱼鳞甲衣外表由约11行横排金属片组成,由青铜钉固定。鳞片宽度l英寸多。袖短,有时不及肘的一半。胸甲大部分无颖,袖较长,几乎达到肘部。胸甲的长度一一般不小汗25英尺。为了减轻胸甲对肩部的压力,埃及人用腰带把它紧束在腰上,并使用亚麻材料缝制的甲衣背心。 亚述尖*式头盔呈圆锥形,底部有1一2个环,前额外一般有半圆的护罩,有的头盔挂有下垂的护颈,上覆金属片以保护额、颈、耳、后脑。这种护颈制做复杂,有时代之以简单的金属薄板,与头盔下缘相连,仅护住耳朵和两颊,呈半圆或半椭圆形。考古发现的亚述尖*头盔是铁制的,其下部的环和前额护罩是铜的。 鸟冠式头盔多种多样,制作材料为金属,盔本身呈半圆、大半圆形,头盔下缘连结下垂的护颈和耳盖。*部有一马冠,有的为金属制、有的为一簇茸毛,样式有的向前弯曲呈勾状,有的向前后两边弯曲呈双勾状。 甲是古代作战中人马防护装具。中国传说堂尤发明甲,在夏代常备军已装备甲。早期的甲以藤条木片、皮革等原料制成,以皮革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护驴干,四肢不着甲。由于整片皮裹身不便于作战,至迟到春秋末期已出现由小块皮革联缀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块、甲袖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由小块革以丝带连接。 亚述人是最早使用铁铠甲的民族。亚述人的铠甲,按其长度大体可分为二种。早期的铠甲较长,有的达于足部,有的达于膝部。这一时期的铠甲只是把铁鳞片和铜片一排一排地缝在亚麻布或毡制的衣服上。后期的铠甲较短,其长度不超过腰部,根据鳞片的长度可分为新、旧两种。鳞片的一端呈方形,而另一端呈圆形。鳞片是由铁和铜制成的。旧式的铠甲鳞片长约2一3英寸,新式的不超过1英寸。亚述人的铠甲通常有短袖,达于肩和肘的中间部位。 拜*庭帝国骑兵盔甲。呈锅形头盔或圆锥形头盔,带护耳,盔*上有一簇彩色马鬃。身着锁子甲,由皮条、金属片编织而成,脚蹬铁履,上部为皮靴或轻甲保护小腿,手和腕部带有铁手套。铠甲外罩较轻的棉制披风或长衣。全付重装甲重30--50磅。每支骑兵盔*马鬃统一颜色,以区别其他部队。队列前排马匹配有头、胸、胫甲。 波斯人的一种铠甲。波斯人的鱼鳞甲带有袖子。波斯和米底人的步兵和骑兵就穿着这样的铠甲。铠甲是由一排排连结在一起的金属片制的,有青铜制的,有铁制的。贵族骑兵的铠甲常常是镀金的。这些铠甲是由国王军械制造作坊生产。鱼鳞甲的样式有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用金属鳞片制成的。鳞片的上边呈直角,下边呈圆形。它有各种尺寸,从15厘米到5厘米不等。用金属 鳞片制成的盔甲产生于公元前二千年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制作形式 有两种:第一种型式是鳞片的上部、中部和下部都有孔,整个平面被固定在软底上;第二种形式是鳞片仅仅上部有孔,有时中间也有孔,鳞片只是上半部被固定在软底上。第二种类型是用长方形金属薄片制成的。这类的薄片呈长方形,长度为25一9厘米,宽度为12一32厘米。大多数长方形的薄片有4个孔,每个角上有一个,供穿绳 固定之用。第三种类型通常是用镀金的方形薄铁片制成的。第四种类型是用边上带有许多孔的青铜直角薄片制成的。阿黑门尼德时代的波斯人还有用非金属的软材料制成的铠甲,例如用亚麻、毡子和皮革等材料制成的铠甲。 古印度铠甲因地制宜,种类繁多。据《政事论》记载有下列各种1)罗哈甲利克,用铁丝编成的周身防护;罗哈帕陀,除手之外全身遮盖的铁制铠甲;罗哈迎婆, 遮盖头、胸、手臂的铁制铠甲;罗哈苏陀罗迹,铁丝制成系于腰或腿的防护物;悉罗斯特拉那,头盔;乾陀特拉那,咽喉甲;俱罗帕斯,胸甲;婆罗婆那,至脚部的全身甲胄;帕陀,仅露手臂的铠甲;那高陀里迦,手套;帕提,植物纤维编制的铠甲;荫摩罗,兽皮甲。 用铁、钢或铜制成的战斗防护帽,头盔的一种。由盔圈、盔头和*端安有苹果形或松球形小球的管状物组成。盔圈附有护罩、护耳、护鼻、帽瓦和护颈。球*尖盔12一17世纪始用于东方国家,后流传到俄国和西欧。 盾] 古代一种手持的防卫兵器。开始用木、竹、皮革,后来用铜铁制造。形体多为长方形、圆形或梯形。表面涂以色彩及图式。背后有握持的把手,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古代东方、古希腊及古罗马诸国,广泛使用盾。公元前两千年出现了铜后,后来又出现了铁盾。木盾外侧表面中央通常固定乍块突起的金属板--------铁护手。盾包有一层或数层皮革,可防止箭、矛和剑的伤害。作战时,可将盾用皮带系在一只手臂上,或执其把手;行军时,以盾内侧的皮带挂在背后。盾的证面通常绘有各种彩色图案、标志、徽章等。9一13世纪,扁桃形、三角形和圆形带铁护手的木盾在西欧和东欧得到广泛应用。到13世纪中叶,随着冷兵器的发展和盔甲的改进,步兵扁桃形盾的高度从1,7米减到075米,骑兵圆形盾的直径也缩小到075米。15一16世纪,直径为05米左右的圆形铁盾开始*多数。中国原始社会就有简单的盾,以后种类和形制越发完备,又称为“干“、“牌“、盾的名称、形状、尺寸也各有区别。如《释名》记载出于吴地大而平的盾叫“吴魁“,出于蜀地脊部隆起的盾叫“滇盾“,再如步兵用盾称步后,车上用盾叫“子盾“,骑兵用盾叫。旁柳“等。明代还发明了一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内藏火器或箭,接近敌人时,即可发出,不仅掩护自已,还可以杀伤敌人。随着火兵器的发展,盾逐渐被废弃。但是,在中非、南美及大洋洲诸岛的一些民族中,盾仍延用至今。 中国古代盾牌又称“干、秉甲“。*人作战,左手秉盾以自卫,有手持刃以杀敌。盾一般不超过三尺长,多为长方形或梯形,也有圆形的。较大的盾叫“吴魁“,或称吴科。战车用的盾较小,称为矛盾。盾的后面有把手,便于手持作战。大型的防盾称做。彭排“,高约八尺,牌长可蔽身,内施枪木倚立于地,供城守、水战,布营用的大型盾叫苦,是防守战具。盾大部分用木头、藤、竹制作,有的蒙以生牛皮。铜铁盾因份量重,除仪仗用外,很少在战场上使用。盾的表面涂漆,并绘有龙虎、神怪、鸟兽花纹。殷商时期,盾牌上装有青铜饰器,多制成狰狞的兽面或人面,藉以恐吓敌人。东周流行长方形木后,表面涂漆,纹饰精美。春秋时代盾成为主要卫体护具。宋代骑兵用小圆形旁牌,步兵用长方形尖*旁牌。“明代军中多使用轻型盾牌,如手牌、搓 牌、燕尾牌等。每面长五尺,多用白杨木、松木制造,阔约二尺左右。还有藤条编织的圆形藤牌,径约二尺,周缘略卜高,箭射中后,防止箭滑脱伤人。火器出现后,盾逐渐被淘汰。 这种盾牌与希罗多德所描写的古代波斯人的盾牌十分相似,他们所使用的盾牌是细枝编成的。柳条盾的长度,大者相当于或超过士兵的身高;宽度可掩护二至三人。这种大盾牌的形状,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部向后突出一块,与盾体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