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六章 冷兵器介绍(背景介绍) (第4/7页)
直角的方形;还有的是从一定高度开始向内弯曲并逐渐变窄,最后形成尖*状,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作战时,持盾者和弓箭手二人一组。持盾者携带短剑或矛,将盾牌立在地上以掩护弓箭手;而弓箭手在盾牌的掩护下得以充分发挥其射箭的效能。这种大柳条盾最适于攻城战斗。上部向内弯曲的尖*盾、*部向后突出类似屋*的后,都能有效地遮挡从城头抛下的石块。单人使用这种大盾时,则把尖*盾倚靠在墙上,自己藏匿其中进行攻城作业。柳条盾还有略小一点的,约半人高左右。这种小柳条盾供掩护一人或二人使用。 圆盾在亚述人中间使用的较为普遍。战车兵多半使用圆后,步兵矛手和早期帝王的侍从也使用这种盾。盾牌一般是用金属制成的,因而比较小,其直径很少超过2英尺或2英尺半。圆盾的边缘向内弯曲。圆盾的金属材料,有的是青铜制造的,有的是铁制的,也有少数是用金银制成的。金盾是为国王和高官显宦等少数上层人物制造的。后来,圆形金属盾为同样形状的圆形柳条盾所代替,盾缘是用硬木或金属材料制成的,有时盾的中央饰以凸出物。 早期亚述凸面盾一般为长方形,后期也经常使用这种后,但要大得多。后记凸面盾的底部是方形的,而*部呈弧形。这种盾有的是柳条编的,有的是金属制的,盾的中心和边缘常常饰以蔷蔽花或环状图样。盾的长度有4寸5英尺,便士兵从头至膝都能够得到防护。行军时负在背上。也有些凸面盾是椭圆形的,较大,在行军t渡河或其他类似的场合都悬挂在背上。 波斯人较普遍使用的盾牌。盾为长方形,立在地上能达战士的下巴或鼻子,宽度50,,70厘米。盾用树条编成,将树条狂人以皮板条为基架的切口里,使之相互连接,上下两端用横板条加固。这种柳条盾可能是仿效了亚达人的柳条盾。波希战争中,波斯步兵曾用这种盾连成屏障,从后面射箭。 波斯国王近卫军装备的质牌。尺寸很大,从肩到腿的中部,盾两侧有椭圆形开口。盾牌为木制,包以皮革或青铜片。 古罗马军团重装步兵使用的盾牌。罗马人初期使用圆形小铜盾,高卢战争后;被大盾所代替,一直沿用到低俗作品请删除。大盾为半圆,筒形,高125米,宽08米。盾为木框架,包戴皮革,铁皮镶边,里面中间部分衬有铁片。作战中;有时排列在战斗队形正面。侧面使用,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系兵器 中国古代对系兵器的统称。最早特指带绳子可收回的箭为“戈兵“。飞钩、飞挝、流星锤、套索等均可称为代兵。 又名“流星锤“。古代系兵器的一种。铁制,多棱,以绳索系之,用以打击敌人。 又名“铁鹏脚“。古代系兵器的一种。其形如锚,有四个尖锐爪钩,用铁链系之,再续以绳,侍敌人蚁集在城脚时,出其不意,投人敌群中,据说一次可钩取2一3人。 捆束、套取敌人或敌装备的兵器。圈套一般用皮条、麻、藤、线绳制作,长短视需要而定,一端有活结套,预设在敌人经过的地面域半空,敌人经过时突然拉紧,捆束或勒死敌人。这种兵器在古代印度、非洲、东南亚等一些丛林国家和地区使用较多。 捆束敌人或装备的兵器。也称“套索“。其制作材料及方法与圈套大致相同、只是使用方法和对象不同。套索一一般由徒步或骑马者手持,使用时抛出,套住敌人或牲畜加以俘获。勒杀。套索--般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平原游牧国家和民族中使用较多。据希罗多德著《历史》一书记载,波斯军队中的撒咖尔提欧伊人 提供8000骑兵,他们的武器除一把匕首外,只用草纽、皮革编成的轮索,与敌人遭遇时投出轮索套敌人的人或马,并拉紧套圈将其绞死。 笼罩敌人的网状器具。罗网由原始社会捕鸟、兽、鱼的网沿用、发展而使用于格斗申。它多是用绳、革编成的大网,突然撒出罩住敌人,使其失去战斗力。古代各国普遍使用。 :长兵器 中国古代击刺勾啄长兵器。其特点一般为在端首带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安有长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敌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镰等原始工具发展为石戈、青铜戈等。戈的形制尺寸多样,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 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朗: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柄: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 [3片尊:早期的锤9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蹲,并不能杀伤敌人。 也可能用于刺击。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它的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在河南僵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五00年。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中圈商代青铜戈。解放蔚传说保定出土。也有说出于易县或平幽县的,也称“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内端饰樊纹。援上铸铭文,分别列祖辈、父辈、兄辈的名字,顺读时戈刃向上。从铭文内容和读法看,这种铸铭的戈应是商代仪仗,不是实用兵器。 一种带有尖锐刃器的长直形刺杀兵器。世界上多数民族过去在野猎和战争中曾使用的刺杀武器或投掷武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后来的矛是在矛杆上装上矛头。全长15一5米。在石器时代使用石矛头和骨矛头,从青铜时代开始使用金属矛头。矛使用最广泛的时间是在铁器时代。罗马步兵装备矛头重而长的投掷矛和长矛。中世纪时,骑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罗马,矛是徒步军人和乘骑军人的一种通用武器,军人通常将投掷矛放在铸制的矛简rou携带。15一16世纪,俄国的矛主要使用铁或上等铸剑铜制作的带棱矛头。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