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谜踪_第二百七十六章 冷兵器介绍(背景介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六章 冷兵器介绍(背景介绍) (第5/7页)

头的头部称为矛尖,套在矛杆上的矛头的管部,称作矛盔。矛杆末端有金撬套箍。矛头和矛盔相连的粳大部分制成球形。一种长杆轻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枪刺的出现,而在骑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矛又名

    、销、镀,后进化为枪。矛由矛劈、骸、柄、韦尊四部分组成。矛劈,就是矛头带刃的部分,中线起脊,有的两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

    ,路呈圆锥形。用来安插矛柄。柄为竹制或木制,长为2丈或2丈4尺。为了防止矛头脱落,两旁常有两个环纽或留出两个小孔,以便用绳索将矛头绑牢在矛柄上,或用钉子钉牢。柄端有

    ,用来插地。最初用尖形约石块或骨角做矛头,绑在竹木杆上,商周时期,矛头改用青铜制造,分酋矛和夷矛两种。战国以后,改为铁制。由于枪的出现和兴起,矛的作用减弱,晋以后矛逐渐演变为枪。

    中国周代铜矛。史料记载,酋矛柄长2丈

    ,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国已出土的春秋、战国步卒用于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间,最长者达297厘米。

    中国周代铜矛。夷矛柄长2丈4尺,是兵车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长的一种兵器。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楚矛,柄长7米以上,折合周尺恰为“丈八长矛“。

    一种有矛杆的、矛头比较粗重的矛。羽形矛12世纪出现于罗斯,是一种行猎武器。以后主要装备步兵,16世纪起也装备贵族骑兵。羽形矛矛尖称为“撅尖“,俗语“硬往撅子上碰“便由此而来。18世纪初起,羽形矛仅作为猎取大野兽的狞猎武器。

    长杆上装有扁长铁

    尖头的矛。尖头上饰有图案、徽志等。菱形矛往往长达25米或更长。菱形矛为16世纪德国雇佣兵的武器,17世纪时为君主卫士的武器。在俄国,菱形矛出现于17世纪,并作为军官的荣誉武器保留到18世纪30年代,但不用于作战。菱形矛的变体棗埃斯潘通矛作为俄**队的武器一直沿用到19

    世纪初。

    公元前4一3世纪,古希腊及其他一些古国长矛兵的基本武器。起初,长矛约长3米,是一种投掷和刺杀兵器,后来长度

    增到6一7米,变成仅作刺杀用的兵器。

    中世纪瑞士人使用的矛。瑞士长矛由上古时期欧洲长矛发展而来,经不断改进,到14一15世纪其长度达20英尺,矛前端3英

    尺,用铁制成,以防敌人战斧,砍刀砍断。作战时,方阵正面排4一飞排长矛兵组成的屏障。

    是古代世界上大规模使用

    的矛申最长的一种。马其顿人的长矛短的2米,最长的达6一7米,矛杆用坚硬的山莱英木制成,矛头多为金属制成

    。长矛是古马其顿重装步兵配备的主要武器之一,在重装步兵组

    成的马其顿方阵中,长矛的威力发挥到古代战争的*点。在马其顿方阵中,前6排战士平持长短不同的长矛

    ,使6排矛头均露在最前方,象一面带刺的墙向敌人冲击。

    古代一种刺击长兵器。根据李签《太白阴经》记载:两军对阵时,持枪刺敌;宿营结寨时,树枪为营;涉渡河川时,缚枪为筏。枪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将竹杆、木削制尖头,后又加铜或铁判枪头。晋代,枪头改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后各时期,枪都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唐代枪分漆枪、木枪、自杆枪、棒扑枪四种,漆枪短,是骑兵用的;木枪长,是步兵用的,其余两种为皇朝禁卫军所用。宋朝的枪种类繁多,《武经总要》申记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键枪、梭枪、褪枪、太宁笔枪、短刃枪、抓枪

    ,藻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明朝军队申,枪仍屉“自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还有手头标枪。清代的长枪有嫉形枪、笔形枪、钩形枪、矛形枪等。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长枪趋向于单一化,枪头一般为扁形,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矛头。这种枪一直沿用到中国工农民主大革命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叫做红缨枪,南方革命人民则叫做梭镖。

    古代一种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长柄兵器。中国戳又称馒。棘等,是戈与矛的合一体,这种形制是世界独有的。中国柄前安置直刃,一侧枝生横刃,具有钩、啄、刺、割四种功能,杀伤力强于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联装在木柄上。据《考工记》记载,西周时期的规格是:戳广寸半,内长4寸半。胡长6寸,援长7寸半,刺长6寸,重1斤4两,柄长1丈6寸。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体铜戳。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汉、晋各代。南北朝后逐渐被枪代替,变为仪仗兵器,唐代以后被淘汰。

    矛、戈合铸为一体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矛为主体,旁边生一横刃,柄装于矛体的骸

    部“这种戟杀伤力强,但钩啄时容易掉头。另一种则以戈体为主,突出前婶的锋刺;有的戳把锋端铸成反卷的钩状。这两种戟的制造工艺都很复杂,技术要求较高,而且青铜质地易脆、

    折,潮起来总容易掉头,是商周时期制造的较原始的戟,后来很快地被战争实践所淘汰。

    戈矛分铸联装的戟。出现于春秋时期,它的戈、矛部分分别铸造再联装在阉一木柄上。这种戮直刺有力,横钩也不容易脱落,因而杀伤力大大增强。其柄不但有木制的,还有积竹柄戮。

    以竹、木、漆等复合材料为柄的戮。其构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较租约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与木棒平行地包茬木棒外边,然后用丝线缠紧,再涂上黑漆或红漆,使其光亮平滑。这种竹木兼用的柄,刚柔相济。比单纯的木柄坚韧而有弹性。1971年湖南长沙。溯城桥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铜戮中有一部分这种积竹柄截。

    亦作勾戟、钩棘。古代兵器。《史记秦始皇本纪》:“非淡于勾戳长镶也。“裴驱集解引如淳日:“长刃矛也。“义日:“钩

    似矛。刃下有铁,横方上钩曲也。“谢灵运《撰征赋》:“钩棘末耀,陨前禽于金塘。“

    一种矛、戈分铸联装戟。战国时期出现。由三戈一矛安装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它与春秋时期单戈戟的区别除了由单戈变为双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细雨尖锐,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内,其它戈无内。溯北随县曾候乙墓中曾

    中世纪欧州军队使用的劈刺兵器。它与中国截有所不同。欧式记是一种长约6至10英尺的长矛型兵器,由钢、铁制成,头上有一很重的斧头,背面是一尖铁

    或钩子,*端是矛或梭标的尖头。14世纪初,瑞士人大量使用这种兵器。它能穿透头盔,砍断剑锋或击倒马匹。它也可以当作短矛采用,它的弯钩还能将骑兵拖下马来。欧州截一度是中世纪欧洲步兵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之一。

    钢铁制成的戟。铁戟的戟刺尖锐细长,侧旁小枝由原来宽肥而有中脊变成象前锋一样窄长尖利。“内“已消失,用来缚柄的胡加长,整个戮近似于“卜字形,故又称“卜字戟“。这种铁戟刃锋尖利,杀伤力强,是步骑兵的主要兵器。两汉以后,戟的形状有了新的变化,小枝由原来与截体垂直,变成了小枝垂直横出后,稍问上弧曲,枝刺上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