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 挖墙脚 (第2/3页)
用的胶合板。从去年起,房地产又进入了低谷,产品的销量就直线下降形成了积压。眼看着银行还款的期限到了,手上却没了周转资金。公司老总无奈之下,只好向担保公司求援,打算借八百万应急。 因为两家的厂子只隔着一条路。赵子达跟公司的林老板,在空闲时还会坐到一起品茶,彼此之间了解得还比较多。为了慎重起见,赵子达还是让自家的信贷员赵子城、江亮一起,到对方的厂里做了仔细的调查。 赵子城认真地了解了对方的厂房、产品库存量以及银行贷款数目,觉得星耀木业确实有这个还款能力。赵子达便决定向对方放贷。 林老板也对私人贷款行业做过了解。知道赵子达以九分的月息把钱借给自己,已经是相当的念旧情了,便很痛快地在借据上签了字。等到从银行贷到款后,还提前几天把钱还了回来。 这种事在新工业区的厂子大多都要经历,赵子达倒有一半的时间在食品厂的办公室里接待他们。只在外面有预约的时候,才驱车到设在城区的担保公司办公室。 通达担保公司在成立后的两个月,就做了六十多笔生意。最多的一笔借出了两千多万,最少的也借了几十万元,月息从八分到一角五分不等。生意这么红火,倒是让赵子城等几个业务员累得够呛。他们动用一切资源,整天东奔西跑,赶去核查每一位客户的底细,为公司放款排除险情保驾护航。 在全体员工的集体努力下,开业以来的收款放款都非常顺利。担保公司也为赵氏赚到了不少钱。 担保公司在放出每一笔款子前,赵子城几个都必须出去为它奔波几天。所以担保公司收支的具体情况,他们也都非常清楚。 “这段时间我们业务这么忙,放出的款子又那么多,而且每一笔生意做得都挺顺利,公司的收入应该很大吧?”在办事回来的车上,江亮问道。 “是啊!在赵氏干了十几年,还没见过效益这么好的生意。要真这么一直赚下去,不用说做我们的食品厂,就是做房地产生意也没什么意思!我还担心赵总会把食品厂给解散了呢!”魏景元说道。 “那不可能!”赵子城说道,“再怎么说,食品厂也是个实体企业,即使效益不很好,它也是个理想的平台,赵氏在其它方面还有很多的业务,都需要借助它的名义来进行cao作呢。” “担保公司的效益这么好,可主要成员却只有我们几个。不知道这个季度结束后,赵总会给我们发多少奖金。”江亮又问道。 虽然大家一直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可这时都默不作声。因为谁也猜不透赵总的意思。虽然大伙儿都仗着亲戚的关系投靠到赵氏的旗下,算是有了个比较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可是累死累活干了这么多年,赵总是发了大财了。但发了大财的赵总对这些亲戚职员并没有大方过,他们拿的还是那种不多不少的工资,过的还是那种吃不胖饿不死的生活。 转眼就到了年终了,赵子达让他们按厂里最高的标准拿奖金。同时带着他们到酒店吃了一餐,还许诺等过完年后,再给三人加工资。 在担保公司上班压力更大工作更累,厂里的业绩跟这儿相比,简直就不可同日而语。可得到的报酬,却跟在厂里干时一个样,这多少让大家有些失望。不过这项工作让他们成天泡在外面,跟各种企业面对面地打交道,也给了他们创造了许多赚钱的好机会。 最早能够把握住机会的,是最受赵子达信任的魏景元。他是公司的信贷员兼会计,客户需要借款自然也会找他商量。西城有家小厂需要借五十万元款子,就打了电话找他洽谈。魏景元这次多了个心眼,并没有将它上报给自己的妹夫,也没有跟赵子城他们打招呼,就独身到对方厂里做评估。 他了解对方借款只是救急,并不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回到家以后,魏景元就以买房为借口,向meimei魏红红借了三十万元;又用一分五的月息向朋友借了十万几元;再把魏红红平常孝敬母亲的几万元,连同自家的积蓄全拿出来凑足了五十万元。然后再以月息七分的价格贷给对方,独揽了这笔生意。 担保公司的规矩都一样,放出的款子不足一个月就按一个月算息。才几天的功夫,就让魏景元赚到了几万元。尝到甜头的魏景元干脆让老婆出面,以两分的高月息,向亲戚朋友融到一笔钱,借公司的名义在暗中进行cao作。 “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魏景元的这种做法很快就让赵子城、江亮看出破绽来了。毕竟大家整天都在一起跑这个业务嘛,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呢!魏景元明白,自己的所为绝对瞒不了这两个人,而且这件事也不能让他们宣扬出去。于是便摆了桌酒席宴请了两人,还把来龙去脉都跟他们说了。 经过一番商量后,三个人决定干脆合伙干,免得到时为了各自的生意拼抢业务造成不和,万一闹出去了,谁都没什么好果子吃。于是,赵子城和江亮也马上开始行动起来。 谁都知道放高利贷凭的就是本钱。有了本钱才能趁人之危,帮人一把并狠敲上一笔。可是俩人虽然在通达食品厂干了这么多年,手头并没多少积蓄,临到用钱时还真拿不出本钱来。 “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发家致富,各有各招。”这种能快速发家的机会,让他们都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江亮让妻子把家里几十亩有十几年树龄的杉木林,贱价出让给了同村一个专做土产生意的人。又通过月息两分的高息,以融资的方式,向亲戚朋友借到了几十万元,终于凑足百万元本钱。 赵子城也想出了办法。他赶回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