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9章 杨家将 (第1/2页)
回到营地,孙一吩咐闷蛋去取几只箭,一根长木棍,孙一准备做一只鱼叉。 “爷,这鱼可不好逮!”闷蛋提醒。 孙一乐了,除了编程序,自己就抓个鱼,逮个鸟,爬个山,跳个崖在行。 孙一接过闷蛋递来的一壶箭和木棍。挑出几只箭头锋利的,围在木棍的一头,箭头突出木棍四寸。从背包里取出尼龙绳,孙一紧紧地把箭缠在木棍上。直到箭被牢牢地固定住了,孙一把尼龙绳打个水手结。尼龙绳还剩下很多,就把多余的绳子缠在棍子上。 孙一试了试棍子的重心。握住棍子,猛地向一颗树掷去。“嘭”的一声,棍子前面的箭扎进了树干。 孙一又吩咐闷蛋拿些干农活的铁叉子。不一会儿,闷蛋抱了长长短短好几只叉子回来,有两股的,三股的,四股的……孙一和闷蛋各挑了一支趁手的大铁叉。 天快黑的时候孙一背着自己的野外背包,二人和一条龙带领的几位袍哥、琪琪格,上午在旗语对骂中的几位胜出者,杨六的一伍战兵在芦苇码头碰了面。 芦苇码头已经有了名字,叫做“长胜码头”,码头后面的营寨,被百姓们叫做“长胜堡”。 “琪琪格,这个小鱼叉给你用!”孙一有些卖弄地指着琪琪格“鱼叉”箭头上的倒刺说,“你看,我做的鱼叉有倒刺,扎进去鱼就跑不掉了。” 孙一检查了其他人的装备,基本每人都自备了农叉,一条龙还带来了芦苇做的鱼篓、笊篱、苇索。 杨六的人就不用查了,人家就不是来打鱼的。杨日天知道了力德尔爷要夜间外出,特地调杨六的老兵回来护驾。 孙一吩咐:“出发!” 长胜码头边,停泊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筏子和芦苇舟。一条龙同码头值班的老军打了招呼,选了七八条小筏子,两三个人一组,驾着筏子划到对岸,七拐八拐来到一处浅滩。 这处地方是孙一早就看好的,而且已经“养”了好几天。每天傍晚一条龙都会过来把扯碎的芦苇叶子洒在水面,孙一称之为“下窝子”。芦苇叶子富含蛋白质和糖份,是河鱼最喜欢的食物。几天下来,孙一估计河鱼已经习惯了夜间来此觅食。 落日的余晖把浅滩照的金光闪闪。孙一说,”要等到天彻底黑了,大鱼才会游到浅处。” ”一哥,那你先给我们讲个故事吧。“孙一一看,正是琪琪格,琪琪格同孤儿们呆了一天,也跟着孩子们一起叫“一哥”。 说到讲故事,孙一心中一动,”来,我给你们讲一个佘太君百岁挂帅。“ 众人一听,忙聚拢了筏子。杨家将在明代的北方各省可谓家喻户晓,陕西、山西、河北、山东都认为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本地。陕北人尤其认为杨家将就是本地人,杨家世守麟州,就是神木北边的杨家城。老令公杨业排行老二,封了官才去的京城。老杨家的根在陕北,所以延绥镇榆林堡杨是军中大姓。老太君佘赛花娘家就是一水之隔的保德州折窝村,穆桂英娘家就是保德州慕塔村。杨家将的故事,自然是听多少遍也不够。 而孙一讲的佘太君挂帅,和这时流传的各种版本又有不同,乃是后人加工了又加工,改编了又改编的精华。众人听得一波三折,惊心动魄。 尤其是杨六,他一直坚信自己和杨家将是同一血脉。当孙一讲到佘太君的曾孙杨文广被困绝谷,杨六懊恼捶胸。当讲到百岁老太君为了救曾孙,闯进绝谷,借助地势,全歼敌军,杨六顿时热血沸腾,仿如亲临其境。 故事的最后,孙一指向东面,说:“越过红树湾,就在大家说的叫做大阪坡的地方,有一座城,叫作大佘太城,相传就是佘太君得胜之后修建的。大佘太城背后,就是狼山东段,又叫两狼山。大佘太城扼守着一条险恶的谷道直通两狼山腹地,深入谷道九十里,还有一座太君的兵寨,叫做小佘太城。” 杨六猛的抬头,“莫不是老太君征战的就是这地方?” 孙一不置可否,“如果我们现在到大阪坡,大小佘太城,还静静地在那里。两狼山里我们还会看到赵国的长城,那是比秦始皇还早的长城。” 孙一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后世这些遗迹仍在。 杨六向东望去,夜色里,只能分辨出两狼山的山影。 杨六在筏子里冲着两狼山方向磕了个头,口中喃喃:“老太君,六郎回来了!终有一天,六郎带兵去看你!” 杨六转头,“爷,我们都练了这么多天了,你下令打吧!” 孙一模棱两可地回答,“不会太远,我也想再去看看。” 杨六郎心里一惊,爷为什说“再”去看看? 孙一转了话题,看向琪琪格和两名“借”来的通讯兵,“你们知道吗?佘太君和穆桂英,其实都是胡人。” “佘太君的姓,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老太君本是鲜卑折掘氏,迁到黄河边上,成了党项一族,又改姓折。” “至于穆桂英,本就是复姓慕容。” “她们一个比武招亲胜了杨业,一个生擒杨宗保并招之成亲,要是汉家姑娘,可做不出来” “可是,老太君百岁西征,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杨家十二寡妇独守十二连城,多少汉人男儿自叹不如!谁敢说佘太君和穆桂英不是汉人的老祖宗?” 孙一讲这个故事,是因为他发现,在*的金国遗民和延绥边军之间,有种说不清的隔膜。毕竟蒙汉交战多次,都有亲友战友死在对方刀下。 天已经大黑,只听见“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