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9章 杨家将 (第2/2页)
啦哗啦”水的响声…… 琪琪格打破了沉默,“一哥,等我嫁给你,我就当孙家的穆桂英!” “咳、咳、大鱼来甩籽了!”孙一赶紧打岔。 “一会儿大伙跟我站成一排散开,下水轻一点,别惊着鱼。我举手大伙就停下,准备好叉子。等我打开手电,发现有鱼就叉!要记住别对着鱼叉,距离要瞄近一点。都明白了吗?” 众人点头。杨六郎带着老兵默默地划着筏子在四周散开。 孙一脱下鞋子,提起鱼叉带头下了水。水不深,只到膝盖。众人劈劈啪啪地跟下来。 孙一领着众人在水中前进了一段,打出手语,停下。 孙一静了一会儿,打开吊在左手的强光手电,光柱沉稳地从众人脚前扫过。 “哎!有鱼,真有鱼!”有人高兴的大叫,“我这儿也有!” 强光照住鱼的一瞬间,鱼也会向其他夜行动物一样,发一阵呆。这时就要迅速地叉出去! 一条龙手里的叉子稳稳地飞了出去,一条三四斤的大鱼蹦了起来。农民的叉子没有倒钩,眼看鱼要挣脱,一个瘦小身影飞身扑上去,死死地抱住了大鱼。大鱼在水里拼命甩身子,那人就是不撒手。一条龙赶紧上前帮忙,把大鱼提出水面,鱼不折腾了。 再看那人,脸上还被大鱼抽出了一道红印子,却乐得合不上嘴。正是琪琪格。 孙一解开缠在腰间的草绳,熟练地从大鱼腮间穿过,递给琪琪格。“去,扔到筏子上去!” 大家伙见有了收获,都兴奋起来。别看白天几乎一条鱼都看不见,夜里竟是另一个世界! 闷蛋连叉两次,可每次都叉偏了。 孙一指导他,“闷蛋,不能直接瞄着鱼,要瞄近一点,朝脚底下多瞄半尺!” 闷蛋恍然大悟。”爷,你早这么说饿就明白了!你刚说啥’距离’饿听不懂。” 孙一带着大伙把扫荡河滩。每人都有斩获,还经常叉到十斤以上的大鱼。 “真是开了眼了,还有这法子抓鱼的!这鱼简直跟呆了一样,等着人出叉子。”一条龙赞。 孙一解释,“叉鱼其实很简单。只要’灯’足够亮,在黑夜里就能把鱼照傻。” 明朝人其实就是没有手电这么亮的工具,才没有这种叉鱼的技术罢了。 “当”的一声,闷蛋惊叫,“老天爷,这是什么鬼东西?” 孙一和一条龙跑去一看,闷蛋的叉子下面,死死地抵住一支大河龟,直径足有两尺! 几个小伙子搭手把河龟从水里抬了出来,卸到了筏子里。 孙一惊道:“这么大的乌龟!这得做多少王八汤!” 一条龙更惊,“这东西怕是最少活了几百年了!” 当时就有人要跪下,“这龟肯定成了精了!” 闷蛋盯着河龟,自语道”这家伙到底是龟还是鳖?” 孙一看了几眼,“河龟”的壳不是常见的十三瓣,又不是鳖那样的一整片,有一种怪异的纹路,孙一摇摇头,看向一条龙。 一条龙也摇摇头,“这说龟不象龟,说鳖不象鳖,倒像是龟和鳖的杂种,奇了怪了。” 有人建议,“把它翻过来,看看肚子上又没有王八!” 几人七手八脚把“河龟”来了个底朝天。 “河龟”的脑袋和四肢紧紧缩在壳里,肚子上甲壳上的纹路,赫然就是“王八”两个大字。 有胆小的立刻就说,“咱把这王八精放了吧,别惹祸上身!” 孙一正琢磨这东西说不定是后世已经绝种的珍稀甲壳类动物。 孙一道:“这样吧,咱们把大王八养几天,让孩子们看看,再送它回水里。” 闷蛋根本不在乎这王八成没成精,道:“那就把它扔在这儿,这家伙一时半刻的翻不了身!” 孙一点头。清点收获,共叉上三十七条大鱼,孙一道:“先找个地方吃鱼去!” 闷蛋连忙附和,“对对!先吃饱要紧!” 一条龙咧着嘴笑,“前几天吃野鸭子,今天吃鱼,跟着力德尔爷就是有rou吃!走!走!走!吃rou去!” 众人不再理会大王八,找了处小岛,生了篝火。 因为干柴太少,篝火烟很大,没法烤鱼。一条龙找来芦苇叶子,包了鱼,裹上泥巴,埋在篝火下面慢慢烘培。 孙一下了一个奇怪的命令:要求大家把刮下的鱼鳞都集中收好带走。 琪琪格贴着孙一坐在篝火边,孙一找了个机会,问道:“丫头,你干嘛总想着嫁给我?” 琪琪格仰起头,“你歌唱的好!” ———————————— 参考资料(与情节无关,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 杨门女将与保德州志 《保德州志·人物·列女》记载:“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节度使,业后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远” 《保德州志》称有“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 《保德州志》其一卷八烈女:“慕容氏,杨业孙文光妻,州南慕塔村人,雄勇善战。” 杨家将的故事版本流传甚多,早已脱胎史实,成为纯艺术形象。所以从历史学的角度上讲,即使地方志有记录也不足为信。 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讲,保德州志的记载如实地反映了杨家将在当地的民间根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