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复生记_第267章 飞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67章 飞雷 (第1/2页)

      最后的实践证明,孙一想检验一下三营夜行军能力的设想在本地百姓的“捣乱”下完全破产了。

      淳朴的百姓听说塔布囊饭都顾不上吃就要率大军去帮大家守金沟,那大家怎么办?大家自然是帮着去守护塔布囊。

      不善言辞的草原农牧民等大军经过后自动跟在队伍后面,根本不需要谁同意,他们就算参军了。

      有马的牧人游走在队伍两侧,只要队伍中稍稍有人落后,*过士兵的装备搁在马背上。到最后的时候,不少三营士卒别说负重三分之一的体重,他们根本就是光着上身在行军。

      从金津渡到金沟口十五里路,三营只用了一个时辰,完全走出了白天行军的标准。

      孔有性在金沟口子障城为兄弟们准备了大老碗的炖马rou泡锅盔,三营一到就开饭,三营将士从营长到新兵都感到非常幸福。

      孙一感概万千。

      趁吃饭的时间,孙一和杨日天向孔有性、温木作、牛犊儿了解情况。孔有性禀报目前谷内还没有发现满洲兵,孙一顿时放心了。

      今夜黑灯瞎火的连个月亮都没有,满洲兵拖着几十斤的盔甲最多走出美军五十年代夜间野地行军的标准,即每小时一英里。再考虑满洲兵夜盲症的比例、野山的实际地形,想半夜翻过山是没有可能的。

      杨日天下令今夜三营就在障城过夜,明日天不亮就出发进山谷。

      孙一嘱咐李广监督士卒们吃完饭用热水泡脚,检查脚上有没有起泡。如果有泡的话千万不要弄破,用缝衣针连上头发丝穿过水泡,把头发丝打个结。脚泡里的脓水会自然地顺着头发丝流出来,不会伤到脚底板影响明日行军。

      询问起石门口的战斗,孔有性、温木作、牛犊儿都有些紧张,三人你一句我一句地介绍了一遍。

      孙一没想到原本想用来炸人的地雷吓起马来更有效。

      温木作结结巴巴地说想用村里的铁矿生产的生铁交换一些炸药,说他做了几台投石砲,想做点能投出去的“飞雷”用于守护村子。

      孙一顿时精神一振。

      作出炸药之后,孙一做梦都想有能扔出去一炸一大片的“炸弹”。

      孙一试过做两个炸药包叠在一起的“没良心炮”,即利用底下的炸药包爆炸时的推力把上面的炸药包发射出去。

      但是孙一发现现在的炸药过于敏感,不管在什么容器内,经常是“没良心炮”的下面的炸药包一响,上面的炸药包耐不住巨大的冲击同时爆炸,根本没有实用价值。

      “没良心炮”的试验失败后,孙一放弃了利用“掷弹筒”或者“臼炮”发射“炸弹”的试验。没必要了,现在的炸药肯定经不起那么猛烈的冲击。

      最后连利用胳膊抡出去的“手炸弹”也被王尔牛否定了。

      这个时代打仗连箭簇都要回收,像手榴弹那样只能丢出去三四十米,杀伤有限,轰隆轰隆地浪费铁不是个过日子的办法。

      无奈之下孙一只能提供原始的炸药包。

      但是如果能利用投石砲投送炸弹,因为投掷时的冲击力小,就不会引起炸药爆炸,而且无声无烟绿色低碳,岂不完美?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使用的投石砲依靠绳索产生的扭力弹射。

      弹射杆平时是直立的,杆的顶端是装弹丸的“勺子”或皮弹袋,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

      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弹丸。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恢复到垂直位置将弹丸射出。

      这种投石砲发射时很像驴子尥蹶子,所以又称为野驴砲。

      中国古代时使用的投石砲依靠人力发射。

      这种人力投石砲在战国就出现,核心部件是一根长木杆,叫做砲梢。炮梢架在高木架上,一端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许多条绳索。发砲的时候大家喊“一二三”一起拽绳索,甩出另一端的石弹。

      在唐朝入侵高句丽时使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