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7章 飞雷 (第2/2页)
的人力投石砲能抛出300多斤的石料,可以对木制城栅栏造成重创; 在宋代出现可以砲架可以旋转的“旋风砲”;火药出现之后投石砲还用来发射“火药弹”。 南宋《守城机要》中记载了一种安装在船上人力发射的“霹雳砲”:“舟中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 宋朝时期,从弓驽演变发展出来的一种驽砲达到技术巅峰。一架弩砲往往联装两张弓或三张弓,以绞盘张弦开弓,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石弹、火药弹,或大型箭矢。因架设在平台型的木架上,驽砲又被称为床弩、床子驽。 驽砲发射大型箭矢的时候准确率高,射程远,被广泛用于守城。其中大型三弓床弩被称为“八牛驽”。 《武经总要》记载大型八牛驽张弓时需要一百多人,发射木杆铁羽的长茅;其次的八牛驽需要床弩手五十到七十人,可以用作攻城,射出的箭矢钉在城上,士卒可以踩着登城。八牛驽安装铁制箭匣后,一次可以发射数十支箭,射程可达二百大步,称为“门子箭”。 《宋史》记载了一种床弩射程可以达到一千步;波斯史家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记叙1256年旭烈兀汗攻克位于厄尔布尔士山的坚固城堡时写道:“当无策可施时,契丹(指汉地)匠人制造的一种牛弩,其射程为2500步,被对准那些蠢货。流星似的射弹烧伤了魔鬼般的异教徒的许多士兵”。两种文献都指示,当时床弩的最大射程达到了一千米左右。 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元从西域带回一配重式投石砲,叫做回回砲或者襄阳砲。这种砲是古代中国传入西域的人力投石砲的改良版。杠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先将放置石弹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此时上升。放好石弹后放开或砍断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弹顺势抛出。 这种回回砲可以把两百斤的东西扔出去三百米,蒙古人用它丢死人死马到被攻打的城池里造成传染病。 最终蒙古人以回回砲的蛮力打败了宋朝八牛驽的精准,占领了中原。 不过,在使用火药发射的火炮发明之后,因为各种投石砲体积大、装弹慢、cao作人员多、效率低下的缺点逐渐退出武器的行列。中文中的“炮”字,也由石弹的“石”字旁改成了火药的“火”字旁。 但是孙一想要的投石砲不需要投掷的很远,只要比满洲弓射程远就可以;对抛射的重量要求更是低,二十斤的炸弹就算是巨无霸了,比几百斤的石头猛烈不知道多少倍! 不同类型的投石砲可以安置在城墙上、战船上、甚至用于野战,炸弹满天飞,未来的战争模式要完全发生变化了。 孙一兴奋起来,滔滔不绝地同温木作讨论起投石砲和炸弹的各种组合。 马上孙一就惊诧于温木作对各种投石机械的了解,不由问道: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温木作答:“当着塔布囊的面我不敢说假话。我家原来世居山西万泉县,在当地是有名的木作世家,明初定为匠户。后来实在不堪忍受朝廷盘剥,万历年间逃到草原。家中祖传有一本《梓人遗制》,书中记录有各种大小木作的打造方法,绘有总图分图尺寸安装位置。我都是看那本书自己琢磨的。” 孙一连连拍腿叫好,捡到宝贝了! 《梓人遗制》是中国古代的木制机具专著,金末元初山西万泉木匠文人薛景石编撰。 书中介绍了各种木作制造方法,按使用性能分类叙述,每类先介绍历史,一物一条,图文并茂,易懂易学。 可惜后世只留下几页残本。 但是单凭残本中记录的纺织机械中的“华机子”(即提花机)、“立机子”(即立织机)、“布卧机子”(即平织机)和“罗机子”(专织绞经织物的木织机),就能推断出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木作的巅峰之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