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王_石敬岩传(转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石敬岩传(转帖) (第6/6页)

凡六法,六法均有严格的法度和口授的诀要,我们不必一一训析。值得注意的是敬岩教徒练习革法的一套方法,大致有两个要点:

    其一,执枪习革法后脚必须站死,不得移动,这样做是为了严格练习手功,即双手执枪进行防卫的能力。这个能力一般来说包括三点:即(1)对进攻方位的判断和心于相应的准确性;(2)防卫动作的速度和时间感;(3)防守动作的力度和大小幅度。这三点只有在站死脚根的情况下反复练习,方能熟而巧,巧而自如,如果在练习的初期便允许脚步移动,练习者容易用调节距离的办法来配合手上的防卫,一旦形成习惯,手的防卫能力必难过硬,即敬岩所谓“移动则手不熟”。正确的训练进程应该是先使手械防卫达到过硬水平,然后再加上脚步的进退移动,如此则防卫自如,万无一失。显然,敬岩要求先由死步练革的方法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一点一直被李书文、马风图等六合枪家法所严格遵循,足见真正的古典武艺法则在真传实授中被一脉相承着。

    其二,敬岩教戳先由单练入手,通过单练以追求“劲”、“疾”两步功夫。而练习革法则不同,不是依靠单练,而是主要依靠对扎。对扎时,进攻一方是强有力的戳手,革者失误,便会“颠仆于地”。为了防止伤害,还制做了攻守两种防护器具,都是明清各家枪谱里未曾言及的,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这些资料,不仅使我们了解到敬岩朴素切实、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也使我们得以窥见明代枪家习武的一般状况。

    吴殳还告诉我们,敬岩认为戳、革二法中,革法更吃功夫,“练革无终期,十年二十年益善”。无非是说革法非久练则不足御敌护身,只有首先能保护自己,然后才能进攻敌人,不然大枪对扎如穿梭,我扎敌时,便是敌扎我的最好机会,无坚实的防卫手段作后援,盂浪出枪,虽有穿坚透韧之功,也未尝不是授敌以机,自取败衄之道。

    吴殳讲,敬岩在戳、革二法之后,再教门徒们练习“连环”。什么是连环呢吴殳说:

    “连环者,一戳一革,互为主客,二人欲相杀如仇怨焉。佛门重涅磐堂里禅,谓临死时有用者也;枪亦重临阵有用者,习时稍容情,即临阵无用矣。”

    很清楚,“连环”便是戳、革二法的组合练习,二人互为主客,一攻一守,反复循环。要点是“相杀如仇怨”,必须是实战性的,而非比比划划,点到为止之类。这种练习方法,实际上与戚继光、程冲斗的八母枪对扎等是同一性质的,但八母对扎和六合对扎毕竟没有脱去套数的窠臼,练之既久,不免由熟而滑,渐渐地便成了虚应文章。相比之下,敬岩的戳、革连环化练习更具有实战价值。

    戳、革、连环是敬岩枪法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三步功夫。三步功夫有成效之后,才教以破法、行着及各种枪诀。对练枪者来说,差不多是完成了初级阶段。进入了中级阶段,掌握了若干进进退退法则和行着,一般对家便可对付。至于高级阶段,需要更多的主客观条件,并非每一个习枪者都可达到。程冲斗以枪法名扬大江南北,石敬岩也深表推重,然而吴殳说,程的门徒们“气力愤发,殆同牛斗,绝无名士风liu”。敬岩与人较枪“意思安闲,如不欲战,俄倾枪注人喉,不敢动而罢”。当然,到了敬岩这种程度,“微乎,微乎,进于道矣!”的确是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不过,戳、革、连环虽属下学之事,然不由此径便无从达到高深的境界,非由这三步功夫入手,其他诸如功夫、实践、师传、领悟之类,都成了虚谈。所以敬岩提供给人们的毕竟是枪法之正途,比起“花拳入门,误了一生”者流来,岂可以同日语哉!

    关于敬岩的武艺,我们只大概介绍如上。如前所论,敬岩一生武艺的精粹在枪法,在流派繁多的明代枪家中,敬岩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风格,故吴殳名之为“石家枪”。在仔细考察了敬岩枪法的蕴奥之后,我以为,以“石家枪”命名敬岩枪法,并非吴殳抬高自己的老师以企自重,敬岩是称得起一家的,“石家枪”不仅理应在中国武术史上zhan有自己的位置,而且与戚继光、程冲斗所传杨家枪相比,它在很多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后,补谈两点以结束此文。

    第一,前面谈到,敬岩武艺有双刀、倭刀及大枪,“尤精于枪法”。除此之外,吴殳曾提到<1)敬岩“偃月刀开枪,用刀尖弯处,以枪法封闭开之。”(2)吴殳曾问敬岩:“牌去枪远,何以可入枪法”敬岩答曰:“我身前三尺枪圈子中,蝇蚊不能入,非团牌而何”可见敬岩对偃月刀、团牌等亦不乏研究,不过大枪乃是明代军中兵器的主要形式,其位置仅次于弓矢,因此军旅武艺最重枪法,第一流的武术家也必须首先看枪法水平,其他杂兵不能不居于次要地位,这就是现存明代武艺典籍都以枪法为主要内容的原因,也是吴殳在记述敬岩武艺时主要谈枪法,其他只略略提及的原因。显然,并非敬岩的武艺仅限于枪法、双刀和倭刀。

    第二,关于敬岩的枪法渊源,陆桴亭在《石敬岩传》里有这

    样一段说法:

    “尤精梨花抢,与河南李克复同师传,而公技更胜。游少林、伏牛、五台,皆尽其妙,枪法遂为第一。”

    “梨花枪”即陆合枪,因陆合第一合以“梨花摆头”结束,故俗以六合枪又名梨花枪。桴亭这段材料对了解敬岩枪法渊源似乎是很重要的,但我以为“与河南李克复同师传”之说不可靠;“游少林、伏牛、五台,皆尽其妙”也有夸大成分,所以在前面考述敬岩枪法渊源时不取此说。我以为其不可靠处有三点。

    首先,李克复之名见程冲斗《长枪法选·长枪说》,程言:“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盖以长枝无逾于此者,余甚慕焉。访有河南李克复善其技,余师之得其法。”

    据此,程冲斗枪法主要来自李克复,即其《长枪法选》所见内容。经我考察,李克复枪法与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所载枪法实出于一源,基本上属于明代陆合枪系统的杨家一派。所以二者内容不仅大同小异,而且一起笔就推尊杨家,都依托于金代末年的红袄军首领李全之妻杨氏。如前所论,敬岩的枪法自称属于马家,其内容也与程冲斗大不相同。这样,敬岩与李克复“同师传”之说便不能不令人生疑。

    其次,程冲斗大致是明代末年的人,他的第一部书《少林棍法阐宗》刊行于万历四十四年(1615),其他书刊行于天启元年(1621),此时,敬岩约当四十岁出头。依此推断,冲斗与敬岩大致同时在世,而冲斗稍长于敬岩,程冲斗既然师事李克复,自然李克复辈较时斗为长,敬岩又如何与李克复“同师传”呢一般来说,这样的可能性不大。

    其三,吴殳从未谈到敬岩与李克复有什么关系,更未提到与冲斗同属畅家枪系统,相反,又殳对冲斗多有贬词,有时甚至相尖刻。假如敬岩与李克复同师传,与冲斗渊源相近,吴殳必不会一味的扬石抑程。

    根据以上二点,我以为桴亭关于敬岩与李克复同传的说法多半出自臆测,是不可凭信的。至于少林、五台、伏牛三山,在明代均以武僧享名天下,但都不免传闻多于事实,嘉靖间郑若曾助胡宗宪著《筹海图编》等书,对三山武艺有极尽夸张之描写,甚至说三山“具刹数百,其僧亿万,内而盗贼,外而夷狄,朝廷下征调之命,蔑不取胜,诚精兵之渊薮也。”明人不重考证。往往以耳代目,虽陆桴亭也不免于此,惜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