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琅琊开阳 (第2/2页)
因此皱一下眉头。 嗯,是船,而不是舟。 既然不是那种扁扁的一叶扁舟,船上当然并不只有我们寥寥几个人,而且有本事坐上船的人,地位倒也不至于太低。被刚才那个一个突如其来的大浪晃到的人可不在少数,能及时调整过来的人并不多。内室的门帘一掀,一个人影迅速越过东倒西歪的人群和摆得到处都是的案几,途中什么东西东西都没有碰到,半蹲在我身边。 “公子,马上就到琅琊国了。”他在我耳边低声报告。 有本事在这样翻腾的甲板上仍如履平地的人并不多,刚刚好我身边就有一个。 周泰,周幼平。 本就是水贼出身的他,即使从军多年,也没丢掉这打小就从水里练就的本事。 贾诩、太史慈、周泰、吕蒙,这就是这次出行,我随身带出来的人选。 我既然要出远门,军里当然不能没人照应,所以军中的两位军师都留了下来,再加上魏延和甘宁两个别部司马,和统领着“陷阵营”精兵的高顺,防备根本就没有多余攻城兵力的下邳,这样的配置已经足够了。 反正贾诩已经把我“遇刺重伤,同时刺客团已被全部歼灭”的消息传了出去,我相信已深陷袁曹两军大战的郭嘉,应该没有多余的精力再来刺探广陵的真实情况。既然是要扮成重伤,黄月英这个我得随身军医当然也留在了广陵,这也是为了保护她。 这是明面上的理由。 真正的原因是,我已经开始在为这支军队,开始打上“南宫亮”的烙印了。 鲁肃和魏延自不必说,徐庶完全就是为我而来,对孙家根本就没有半分忠心;甘宁虽然是奔着孙家来的,可自从他踏进江东地界的第一天开始,就是在为我办事,回到吴县后,也是见我面比见孙翊多。也许他并不会完全倒向我,但就算我现在就向他自曝野心,我想他也会有一番犹豫。若非如此,我又何必将那三个“土生土长”的孙家将领全部带了出来。 我并不需要这支军队全部效忠于我——时间太短了,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我只要他们在合适的时候,站在我这边挺我,这样就够了。 “听到没有,”我低声说。虽然坐船不多,但我还真不会晕船。“琅琊国快到了。” 贾诩、太史慈、吕蒙同时翻了个白眼。废话,这次易服乔装出城来干嘛谁不知道?如果终点不是琅琊国那我们还坐这艘船干嘛?就你整的跟个先知似的。 琅琊国,跟沛国彭国一样,是徐州地界内的数个分封的侯国之一,但这个名字其实早已就成了历史。初平年间这个国号就被皇帝废掉了,只是因为这个名字实在存在了太久,很多人一时都还改不过来。 既然是古老的侯国,当然也有一个侯国该有的分量,制度上依然存在于国相,国相依然由世家子弟担任。其他郡县里也许住着很多个或亲或仇的世家,但在琅琊国里,能称得上是世家的只有一个:琅琊王家——不是因为琅琊国内真的没有其它的家族,而是所有的家族在琅琊王家面前,都没有资格当得起世家这个荣耀的名号。 琅琊王家的创始人,是王翦、王贲父子。当初秦灭的六国里,有五国是被这对父子干掉的。 虽然已由国改郡,但那不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变更,其它该有的一切还在,琅琊所属的郡县依旧制于开阳,也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只是现如今,这个混乱世道的琅琊国相,早已不是王家的家族子弟了。 “要去见见吗?” 既然并没有晕船,我当然光靠自己就能走下船。刚一落地,拍了拍袍服上沾到的尘土,我就听见贾诩在我耳边问。 “去见他作甚?”我看着已经全部走下来,跟我一样没有穿着世家那样显眼裾袍的太史慈他们,嗤之以鼻道:“现在我们可是敌对的立场,有什么旧好叙的?” “话可不是这么说,毕竟当年他对温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贾诩笑笑。“看着开阳县眼前这般和平安详的模样,文和倒觉得,可以试上一试。” “先生此言何意?”太史慈貌似是听到了这边的对话,将头凑了过来。 “琅琊国这几年可不太平啊。”贾诩感慨了一声,他的目光早已跳出了码头,正看着视线尽头的,那个高高的建筑上。“虽说张角三兄弟兵败已久,但黄巾军却一直四散流窜于各地,并没有被消灭殆尽。现如今还能占据郡县站稳脚跟的黄巾军可不多,不巧北海南面恰恰就有这么几支,以各自占领的郡县,分别为济南黄巾、乐安黄巾、北海黄巾。” 我们当然不会光站着就在那里大声说着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不会讨论东西。等周泰和吕蒙也下了船,我们就用一种不急也不缓的脚步,向城内走去。 我的嘴巴可干了,现在该轮到他来上课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