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58 (第1/3页)
贺佳瑞2019/2/27星期三上午11:08:45 在 贺佳瑞2019/2/27星期三上午11:09:14 贺佳瑞2019/2/27星期三上午11:11:41 1、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贺佳瑞2019/2/27星期三上午11:12:46 1、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工具性(6)象征性(7)教育与生存劳动相脱离 4、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 5、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6、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7、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8、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活化文化,实现文化的更新和创造的作用 9、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4)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10、如何提高记忆力(记忆/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质量 (6)有效运用记忆术 (7)适当的过度学习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2013上)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2、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2014上)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3、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1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15、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我国当前教育事业改革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事业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16、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8、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9、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老师角色有哪些 (1)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应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