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虚拟课堂 (第1/2页)
每周都有一两天,住校的同学们有机会聚在体育馆里一起做运动,有打篮球的,有打网球的。 下午,迪瓦也来运动健身,他发现今天又有几个学生没有到场。 这时迪瓦的手机接到一条信息,通知他的三维形体已经构建完成,这是学院为每个教师和学生提供的一项“福利”。 迪瓦将在课堂上首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授课,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家里“亲临现场”,体验实景课堂。 今后他的形体三维数据,不仅可以用于虚拟授课,还可以用在网络社交、体检、看病等方面。 最令他开心的是,他可以和远在东方的雪芬约会,雪芬也即将完成她的三维形体模型和身份确认。 不久之后,他们就可以实现“穿越式约会”,相约去喜欢的场景中散散步,面对面地聊天。 迪瓦所在的大学已经开通了全球网络课堂。学院里的各个专业,每年都会通过网络考试来录取世界各地的新生。 在二十一世纪初,全球性的网络授课概念就已经提出,技术上也不是难题,但是因为民族间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不同,所以无法进行实践,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洲际共同体开始形成,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才被正式应用。 迪瓦是《第三次文明进程》这本书的作者,本学期的课程将重点探讨人类建立意识共同体的历史和渊源,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研究的一项全球性课题。 上课前,迪瓦要戴上虚拟眼罩,这样他就可以和数字模型合为一体,走进虚拟现实的场景当中。 学院的数据库里有丰富的虚拟现实场景可供选择,比如将课堂设定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之上或是埃及的金字塔内。 经过前期的调试,同学们也已经适应虚拟眼罩这种教学工具。 以前大家都是在平板电脑前上课,经常会被屏幕外的事务干扰,一些枯燥的理论课程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当戴上这种眼罩后,就具有了现场沉浸感。 他们可以看到教材中体现的各种场景,听到高保真的数字音响效果,同学们完全被吸引了。 眼前的屏幕上跳出了今天的课题:三大宗教普惠价值观的意义,副标题是追忆失落的文明、探求人类共同意识观的起源。 迪瓦拿起杯子喝了口水,清清嗓子,准时打开播音按钮,开始讲课:“机器人战争之后,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战争再拖几年,实现联网的人工智能是否会抢先达成意识共同体进而成为共同体呢?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世代,它们很容易办到,而人类则很难,我们都是学社会学专业的,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社会动向。 今天我们正在热议,如何创建一个人类有史以来,全球化的底线制度,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政治、经济、律法的共同体。 从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各大洲开始出现了频繁的交往,很多时候以经济贸易为主,殖民扩张就是全球化贸易的起始阶段。 1000多年来,全球形成了三大意识形态板块,不同的民族,文明进程各不相同。 这时,班级中一个同学举手提问道:“文明到底是什么呢?每个民族的理解似乎都不同。” 迪瓦看着这位同学回答道:“是的,在很长时间里,许多民族往往将文化和文明进步纠缠在一起,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生活的味道,它体现的是一种生存经验和能力,而文明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结构。 文明代表着人类独有的创建社会结构和改变社会结构的能力,它是可以进化的,我们大致经历了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如果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则更为清晰,”说着,迪瓦拿起彩笔,在黑板上划了三个图形,“小型金字塔的文明结构(原始到奴隶社会)、大型金字塔的文明结构(封建社会)、扁平式的文明结构(资本化共享社会)。 虽然不同民族的学者对这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