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_第十五章万丈高楼平地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2/2页)

西进陕西,我设法买通了岳维峻左右,他同意军校及其教导师邓瑜部以国民军西北纵队的名义协助国民三军西进,我与徐次宸、邓瑜定计,由邓瑜部在1925年八月抢占了甘肃,为西北革命取得了第一个基地,西北纵队随即开始了新式整军运动,将旧军队改造为一支思想进步的革命军队。1926年初,国民军与直奉联军发生战争,在国民二军退出汴梁之际,国民二军主力不听我的规劝,在西进潼关时中了伏击,损失殆尽,而我则带领部队北上到达了五原。在这里,汇合了西北革命领袖于伯徇老先生,并接受了红色露西亚援助后,招揽了溃散的国民军士兵,实行了著名的五原改编。把溃散的国民军部分部队改编成了皇浦式的新型的革命军队。组成了西北边防军的前身:国民革命军西北纵队(也有北伐军之第八个军的称呼)。随后,我们誓师南征,在1926年成功地解了秦省陆军的长安之围,冯基善自红色露西亚回国后,我与冯基善会盟于秦省三原,相约由我主持西北军政,给冯提供财物支持,由冯主导北伐。从此以后,我带领西北纵队经过大剿匪,大抗旱、大建设开创了西北国民革命的新局面。

      1926年底,西北纵队接收西北的时候,西北正是面临着1928-1930年连续三年大旱灾的威胁,银河系地球的真实历史上,这场旱灾夺去了三百百万以上人的生命,仅仅秦省29年就有八十多万人死于*。在我这个时空,我调动了海外华侨和对华友好的外国财团的资金,创立了西北开发集团公司,团结西北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西北开发集团公司为商业载体,以工代赈,共度难关。不仅没有发生饿死几百万人的惨剧,反而利用这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大量铁路、公路、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连接玉门和潼关的玉潼铁路,就是在此期间完成大部分工程的。

      为了能够让西北边区军民一心,用热火朝天的基础建设与旱灾抗争的时候,奠定大西北工业革命的基础,1927年,我费劲心思,请到了当时国内各行业最顶级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们,齐聚西安,他们有翁文灏(1889生,字咏霓,浙省鄞县人。最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于1889.10.26,字仲拱,鄂省黄冈人,诸夏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诸夏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竺可桢(1890.3.7生,字藕舫,浙省绍兴县东关镇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诸夏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钱昌照(1899年生,苏省张家港鹿苑(原属常熟)人,经济学者)、曾昭抡(化学家,1899年5月25日生于湘省湘乡)、杨石先(1897年1月28日[1-2]-1985年2月19日),化学家原籍皖省怀宁、李仪祉(1882-1938),秦省蒲城县人,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范旭东(1883年生,湘省湘阴县人,民国时期化工实业家)、侯德榜(1890年8月9日名启荣,字致本,生于闽省闽侯,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刘鸿生、卢作孚、陆熙顺陆熙顺、龚心湛、陈调甫、郑东琴等等。西北边区军政委员会(当时西北的最高军政机构)恳切地说明了西北发展经济,抗旱救灾的一系列想法,得到了这些知识精英的大大赞同。他们骨子里渴望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的思想,与西北通过引进科学技术救灾济民的政略不谋而合。这次会议,也请到了当时国内很多还默默无闻,但后来都在西北发展中一举成名的青年学者如余铭钰(1896~1962)浙省镇海县人,加里福尼亚州大学冶金硕士学位;王恒升,区域地质学家、岩石学家、矿物学家、矿床学家;谢家荣(1898.9.7-1966.8.14),字季骅,上海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王竹泉(1891.04.09-1975.07.24),男,字云卿,又名宗琪,出生于河北交河,区域地质学家、煤田地质学家;程孝刚,机械工程专家,技术教育家;西北铁道机车工业和运用管理的开拓者。张德庆,字守闲。1900年出生在苏省宝山吴淞,后来西北通用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