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_第十七章边区的太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边区的太阳 (第1/2页)

      刘鸿生大大滴有名,我们来看一下后世媒体对他的描写:

      刘鸿生(1888—1956),浙江定海(今舟山)人。他是刘琨上将的圣约翰大学校友老前辈了,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发愤苦读,各门功课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可以免交昂贵的学费,而且每月能领到奖学金。大学二年级时(1906),美国校长决定送他到美国去学习神学,学成回校担任牧师兼教英文。他因不服从校长培养他当牧师的安排被开除。1909年(宣统元年)﹐入英商开平矿务局﹐任上海办事处任推销员﹐为开平煤打开销路。1911年﹐升为开平矿务局(1912年后,改称开滦矿务局)买办﹐设立帐房﹐赚取佣金。随后﹐又与上海义泰兴煤号合作﹐经销开滦煤﹐分取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自租船只﹐由秦皇岛装载开滦煤运沪销售﹐约有三年时间﹐赚银百万余两。1918年为扩展煤炭经营﹐他与义泰兴煤号等伙设义泰兴董家渡煤栈﹐并委托英商壳件洋行经理码头业务。此后﹐他又在上海及长江下游各埠与人广设销煤机构。

      1920年1月﹐刘鸿生在苏州与人伙设华商鸿生火柴公司﹐资本12万元﹐他占3/4。这是刘鸿生资本向工业企业转化的起点。此后﹐他又独资或与人合资设立华商上海水泥公司﹑中华煤球公司﹑大华保险公司﹑华丰搪瓷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中华工业公司﹑华东煤矿公司﹑中国企业银行等。

      民国时期的实业家中,刘鸿生享有“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煤炭大王”等多个称号。通过煤炭销售获得第一桶金后,1920年,刘鸿生和其他人在春申筹办华商春申水泥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刘鸿生发现,当时国内只有5家水泥厂,其中夏资的3家,日资的2家;年产量不过130万桶,每年不足百万桶,需要进口,何况需求还在持续增长。水泥是重货,远道运输费用昂贵,春申的市场大,如果就地生产,竞争有优势。另外,刘鸿生有个小算盘,水泥厂需要用大量煤屑,他手里有的是。水泥厂不仅可以解决煤屑去路,还可以增加收入。1923年,夏商春申水泥公司开工生产,出产的水泥命名为“象”牌。

      当时,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水泥是诸夏国唐山老牌水泥企业启新洋灰公司生产的“马”牌,以及日苯在大连一家水泥企业生产的“龙”牌。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刘鸿生动足了脑筋。

      最初,“象”牌水泥到北方,启新洋灰公司派人刺探成色、售价,甚至买过去,破坏成色。为此,刘鸿生琢磨过在装水泥的麻包收口处加钳铅皮印字。而启新公司为了挤垮新生的“象”牌,将“马”牌全面跌价销售。1924年7月,刘鸿生首先向启新公司提出联合营业,“象”牌完全退出夏北市场,在诸夏国东部市场上则与启新按比例分配销售,但启新方面没有回音。

      刘鸿生也曾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想把“象”牌水泥销到国外去。在越南,他曾经委托侨商试销,但因为竞争不过日苯水泥,最后没有成功。在南洋市场上,“象”牌是新牌子,也竞争不过当地行销已久的英国水泥。“象”牌在香港的销路也始终没能打开。

      “象”、“马”并峙

      1925年4月,刘鸿生调查发现,启新的“马”牌以及“塔”牌水泥运到春申的成本都要四元五六角一包,而售价却低于这个价。他一面继续找启新洽谈划分市场份额的事,一面在春申收购了1万包“马”牌水泥,陆续运到津门找人暗中销售,按启新的价格,每包再跌落二三角。这样一来,启新受不了了。1925年6月30日,他们终于签定了第一份联合营业合同,区域限于苏南、浙省、闽省、粤省、香港等地,按启新公司45%、春申水泥公司55%的比例分配,协定不准私自跌价,不准隐匿销数,不准运往禁止销售区域,不准私自投标等。合同生效之日起,春申水泥公司退出其他区域。

      刘鸿生很守约,合同一签定,“象”牌夏北分销处立即停止营业。此后,“象”、“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