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边区的太阳 (第2/2页)
”之间虽不时有些小摩擦,但大体上是稳定的,避免了恶性竞争、自相残杀。刘鸿生这一步棋走活了,国产水泥市场上初步形成“象”、“马”并峙的格局。 即使仍面临日苯水泥的严峻压力,但如果没有刘鸿生的倡议,国产水泥之间不可能达成联营,更无法想象“象”、“马”与“龙”的三足鼎立,只能是“龙”一家独大,并逐渐垄断水泥市场,国内水泥品牌的处境将会更加不妙。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实业家的眼光、远见和胸怀,他的选择不仅仅关系到自己的产品、利润和企业的生存,而且关系到民族产业的命运。 刘鸿生最成功的企业,最后还都是来自他对于西北的投资。1927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召开了西北开发筹备会,会上对西北开发的156个项目进行了招商,刘鸿生果断地选择了韩城煤矿的开发,并在韩城开发区开办西北春申水泥厂。当时的韩城煤矿还在勘探中,虽然西北勘探队对桑树坪井田、下峪口井田、象山井田、燎原井田、盘龙井田、马沟渠井田等都有了一定的勘探报告,但是煤矿开发涉及资金庞大,刘鸿生敢于在那个时刻下决断,他后来说主要还是依靠做生意的直觉:“西北开发集团当时各管理层很多是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技术专家,像其中的张公权、胡孟嘉全是上海工商界的老朋友了。吾也晓得西北开发集团背后的花旗国华侨财团实力是非常雄厚的,关键是吾觉得他们的开发思路对头,西北有大量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可以通过玉潼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把这些资源释放出来,铁路也可以帮助西北引进东部甚至世界的人才和资金、设备,这样没有做不好实业的道理。作实业,煤炭是基础,韩城煤矿就是印钞机;西北大搞基础建设,水泥是排头兵;吾哪里有送上门的铜钿不赚的道理?” 刘鸿生的算盘是很精的,韩城开发区内的韩兴钢铁厂是投资八百万元年产44000吨钢材的西北最大钢铁厂,绝对是用煤炼焦大户,韩城开发区和长安及铁路1500公里沿线的城市,都需要兴建发电厂,韩城的煤炭怎么会滞销? 韩城有大量水泥用灰岩,再加上煤渣,现成的水泥厂原材料,这里制作水泥成本低廉,市场也就在旁边,开发区要建大把的房子,韩城和长安的路桥建设更不在话下,西北甚至连铁路的枕木都打算用水泥! 刘鸿生是生意精,这么好的事儿,不干白不干,他与西北开发集团立刻签署了投资意向书,回到春申市后,动用了自己的全部关系,融资二千万元,开发韩城煤矿和年产水泥150万桶的华商春申水泥厂西*城分厂,这比春申市的本厂55万桶水泥扩大了三倍左右。事实证明,刘鸿生还是太谨慎了,由于西北市场需求巨大,这些投资三年内就回本儿了,他们的启新水泥公司还趁着春申水泥试水的时候,跑到甘省去建厂,规模更大,后来陕西的水泥市场基本是华商春申占据,而甘肃的水泥市场却被启新水泥分走。 刘鸿生到西北投资的时候已经是成功的实业家了,而韩城开发区的核心企业,由西*兴钢铁厂却选择了当时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大学教授的余铭钰作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余铭钰(1896~1962)浙省镇海县人,1916年毕业于燕都大学采矿冶金系,1917年赴美就读于加里福尼亚州大学研究生院冶金专业,次年获冶金硕士学位。1919年余铭钰回国之后,历任黑龙江关都金矿、江西安福乾兴煤矿、安徽宣城安平煤矿工程师。1923年受聘于云南大学,任化学系主任,并兼任省运输公路建筑参事及东大铜铅矿协理、工程师。他是毛遂自荐的,当时西北开发集团总公司刚投资设立了西北钢铁公司,第一步就是收购了春申市的和兴钢铁厂,和兴钢铁厂的产量最多每年一万吨多一点儿,这是无法满足西北对钢铁的需求的。于是韩城钢铁厂的规划就提上了日程,在规划过程中,西北钢铁公司通过行业国际刊物等渠道面对海内外作了方案征集和人才招聘,余铭钰的方案引起了专家委员会的注意。他建议用转炉取代当时国际主流的平炉进行炼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